返回第722章 万事俱备,发兵建宁  舍弟诸葛亮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简介

    第722章 万事俱备,发兵建宁 (第3/3页)

都。

    在筇都又驻留三日,宣示朝廷威仪、主公德政,在当地迎候的那些夷帅们,见识到诸葛令君的风姿,膜拜叹服之状,也与牦牛县的同行们无异。

    随后,诸葛亮再坐船顺孙水顺流而下,最终抵达会无,已临近十月下旬。

    法正得到了通知,也提前北出会无县城三十里,迎接诸葛令君的视察。

    “孝直这半年辛苦了!那么短的时间内,不仅先平了越巂诸贼,又怀柔其人心,让诸夷甘愿接受朝廷归化,学我汉人稼穑造船、兴修水利,其功足以彪炳史册。”

    双方一见面,诸葛亮就首先褒奖了法正的功劳,随后拉着他的手,低声透露说,等明年自己出川,就由法正担任益州布政使。

    法正闻言,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还是忍不住微微哆嗦了一下,连忙发自肺腑地低声感激了两句。

    此次诸葛亮亲自来督战,完成对南中不臣蛮王的最后一击,法正内心还担心过,是不是诸葛令君怕自己立功太多、尾大不掉了。

    现在看来,令君只是希望最后阶段的人心收服工作,能够完成得更加尽善尽美,这样他才好放心出川。

    以诸葛令君的日理万机、军务倥偬,要是让他为了南中的事情,亲自抽出一年的时间来料理,肯定是不可能的。蜀郡等地的民政梳理、人事整顿都会被撂下。

    但是,只抽出一个冬天,最多拖到开春,这点时间却是可以挤出来的,尤其是成都那边局面刚刚清理过一番,打掉了一批反对者。

    诸葛亮和法正当面把话说开后,所有的疑虑便彻底一扫而空。

    法正本想邀请诸葛亮回到县城,先歇息盘桓数日。

    但诸葛亮却表示不急着回县城,这几天他也没打算在城里住,就直奔孙水河口的渡口小镇,在那里驻扎几天,顺便视察一下港口和船厂的最新建设情况,直到渡泸南下。

    法正也不违拗,立刻让迎接的队伍调整了安排,多调集了一些船只,护送诸葛亮前去视察。

    反正雅砻江和金沙江交汇的渡口那儿,如今已经建成了一座集镇。

    那里虽然只发展了短短五个月,但其规模和繁荣程度,竟已经不下于会无县城了——当然了,这也要怪会无这种小县,原本实在是太寒酸凋敝。

    在南征大军抵达之前,会无县勉强只有两千多户人口,而且大半还散居在城外的河谷田园乡间,只有几百户住在县城里。

    而法正足足抽调了一万五千驻军在这一带。

    附近县城的汉人百姓,以及远近汇聚而来的蛮夷部族,如今都成了给大军提供配套、屯田捕鱼的了,要不就是参与兴修码头、船厂,整治航运和水利。

    那座相当于后世攀枝花市的渡口小镇上,就集结起了三千民户。

    众人又顺流航行了半天,直到入夜时分,终于抵达了渡口小镇。

    诸葛亮亲眼看了初具规模、完全用粗硬的竹子搭建的码头和船厂,以及那宏大的水寨,也是颇为欣慰。

    孝直搞建设,也是有一手的。

    法正在一旁,观察了诸葛亮的表情,又捧哏自吹了一番建设成果,随后便吩咐备宴,为令君接风洗尘。

    法正也没搞什么奢靡,此地家畜类的物产不多,当地人也没来得及学汉人养殖猪羊,少量的水牛也是要种田的不能杀来吃肉,所以给诸葛亮吃的,也只是野兽和鱼肉。

    当然,如今的刘备阵营高层文官,多多少少有学习诸葛兄弟和华佗鼓捣出来的那些医学和生理常识理论,也知道“寄生虫”的概念。

    在这种南蛮之地,所有的鱼和野兽都是要彻底煮熟透食用的,绝对不能为了图鲜美、而冒险吃半生不熟的鲜嫩肉食。

    诸葛亮本人面前,放着的也不过是一锅去了骨的鱼羹,以及几条从腹部扒开彻底烤熟的大鱼,连诸葛亮自己都不认得。

    另外就是狼和野猪类的兽肉了,都是切成薄片放在炭火上彻底烤熟、蘸酱食用。

    那碗鱼羹,其实是用凉山山区特产的耗儿鱼去骨熬制的,后世学名叫“吻鮈”。此鱼广泛分布于雅砻江和安宁河里,金沙江里倒是很少,因为鱼太小了,只有半尺多长,但产量极高,去骨方便。

    之前法正让人试吃后,觉得味道还可以,也没什么不良反应,就大量拿来熬鱼羹补贴驻军肉食。

    至于那些可以直接煎烤的大鱼,则是金沙江、雅砻江特产的几种裂腹鱼。这些鱼后世靠人工养殖,普遍可以一年养到两公斤重,再养下去长肉就慢了,不划算。

    但是在东汉,当地蛮夷原本的捕捞技术太差,裂腹鱼都满江满河地鱼满为患,长到三年还没人吃的大鱼比比皆是,法正刚让人用沉底的刺网堵截,经常能收获十几汉斤的大鱼。(十汉斤才2.3公斤)

    诸葛亮吃着这些雅砻江和金沙江的特产,虽不觉得十分美味,但内心却也更加踏实了。

    他并不是为了自己的口腹之欲,只是一想到靠着新的生产技术,就能让蛮夷过上安稳日子,从而安心归化,他就觉得自己对得起主公托付的大业了。

    等明年自己出川时,南中各部一定可以安安分分跟着朝廷一条心,好好为讨逆大业出力。

    而不至于为了争夺点蝇头小利、就生事闹出各种变故。

    生产力上去了,大家都会有足够的生存空间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