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784章 趁着灭曹改察举  舍弟诸葛亮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简介

    第784章 趁着灭曹改察举 (第3/3页)

世有那么多科举制改革的现成条件可以拿来借鉴,他稍加修饰、使之符合汉朝的政治基础环境就好了。

    诸葛瑾略一梳理,立刻说道:“我理想中的选官之法,自然是要确保地方州郡选拔上来的人才,将来可以得到朝廷的考核,才学不过关的,就重新黜落发回地方,不得重用。

    而为了实现考核,在最初选人时,候选的人数就要增加数倍,这样才能挑挑拣拣。原本每个郡每二十万户人口,才出一个孝廉,未来可以比如五万户就出一个候选的人才,到了朝廷之后,再按四比一甚至五比一的录取比,刷掉多余才学不合格的。

    甚至,我们可以考虑,把最常用的孝廉和茂才两科结合,允许地方上依然以品行察举候选的人才,在地方上只要有德行,依然可以选上,但到了朝廷考核的时候,如果才学不行,就还是会被黜落。

    到时候,德行就成了敲门砖,只是最初的门槛,才学才是最终决定是否授官重用的关键。但我们也不会彻底改掉大汉自古以来重德重孝的倡导,这样可以给天下人更多的缓冲时间。

    甚至,我们可以给那些举了孝廉、送到朝廷参加考试后,学问不过关的,依然发一份微薄的禄米,比如每年百石,作为过渡阶段安抚人心的手段,未来十年之后,甚至更久之后,徐徐减少,最后‘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一定年限之后,再有孝廉学问不过关,复试被黜落的,就不再给保底禄米,或是至少减少其数额。”

    诸葛瑾还是很谨慎的,他绝没有想过一上来就搞宋、明式的科举,那样肯定会被激烈反对,甚至有可能延误刘备的重新统一大业。

    所以先一步步走,搞隋唐式那种“半举荐半科举”的过渡模式,才是最稳的。隋唐时候也有科举,但谁能参加考试,还是非常受地方上官员的推荐干预的,基层缺乏后世宋明的院试、府试、乡试一级级基层考试。

    汉朝一贯是地方上举荐的人才就能直接做官,诸葛瑾不可能一下子把地方的这块人事权彻底剥夺,只能是渐进式设想一种“地方上仍然有权推荐,但推荐上来的人,中央要考试择优录取”的混合模式。

    而且他巧妙地结合了汉朝最主流的茂才和孝廉两科,将其合而为一,地方上可以选“德”,到了中央再从所有已经有“德”的人里选出“贤”。这也算是一个过渡期最稳,最容易被地方接受的模式了。

    他这个思路,肯定还有不成熟的地方,不过没关系,二弟诸葛亮会帮他慢慢完善的。

    有些细节,过于激进超前了,那就先缓一缓。还有些地方步子可以迈大一点的,大家也都可以提出来,一起参详。

    一番讨论后,刘备初步表态:“子瑜说的这个法子,确实可以革除我大汉数百年来的选官弊端。百余年来,地方上的郡守,哪个不是被当地豪强、世家钳制?

    但凡所举之人,不合世家心意,世家便不跟太守利益交换。而若是不给当地豪强让渡孝廉名额,豪强便会为害地方,扰乱治理,让太守的政绩不堪入目,以此威胁。世家、豪强一个利诱,一个威逼,才导致朝廷的察举之法越来越糜烂!是时候下狠手改一改了,哪怕将来天下太平了,也不能再重走老路。”

    刘备发了话,这个努力的方向就算是暂时定下了,变法要争取的筹码,也渐渐清晰。

    剩下的就是两个问题:如何制造一个“掀屋顶”的预案,先去漫天要价,然后等地方上反对,再渐渐降价回“开窗户”。

    其次,就是如何给一点小甜头,作为变法后萝卜加大棒的那个“萝卜”。

    而且这个“萝卜”不能乱找,你得结合眼下的实际情况,给一个巧妙地契机,去引出这个萝卜,不能是凭空想的。

    最好的情况,就是这个“萝卜”原本是曹操的暴政夺走的,然后现在刘备回来了,要“矫枉过正”,把曹操夺走的东西还回来,最好能更进一步,比大汉朝之前做的都更好、更宽容、对官员和人民的束缚都比以往更少。

    综合这两点考虑,这个“萝卜”可绝对不好找,需要兼顾考虑天时地利人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