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肃正朝纲,攘外安内 第146章:伐李 (第2/3页)
?
要知道,大部分人读书,那都是为了考取功名,为了入朝当官,为了光耀门楣,为了阶级的晋升。
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把读书当做了闲情逸致,当做是一技之长。
张久陵却提出了开民智,也就是圣人之言中的一句话,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这一句话,顿时让不少大儒是目瞪口呆。
难道不是理解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吗?
这一次的版面,自然是以张久陵的长篇大论为主,连广告都没有了。
也就在八月初,张久陵的十几天长篇之下,监国太子终于放开了一丢丢邸报的权限,允许有人发表自己的意见。
因为堵不如疏,以这样的方式,是堵不住天下读书人的嘴。
那就慢慢地疏导,让他们在邸报上面来一场学术交锋,让天下读书人评一评,到底谁有理。
道理不辩不明。
这也是监国太子在邸报上面所说的一句话,并且深得读书人的认可。
于是,贞元二十四年八月,邸报以前所未有的增发量,成为了学术交锋的战场。
萧奕知道立新学有多难,也知道格物致理、攀登科技树这条路到底有多坎坷。
然而,难,也要走。
不得不走。
开民智的结果自然是好的,这是前世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之发展最后验证的成果。
不是脑海里面想象的那种,开了民智之后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
萧奕是亲眼见到过的。
亲眼见到,亲身经历过,自然也就有很强的信心,也知道该怎么去做,而不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真凭实据,没有理论依据,没有实践证明,没有根基。
且不说,邸报上面的学术战场,只说这夏日炎炎,燕王殿下平定了董贼、袁邵的叛乱之后,朝堂上关于一件军国大事的争论却越来越激烈,最后终于到了需要监国太子做决断的地步。
事情很简单,岳红翎在隆德府驻守,朝廷也在想办法收拢当地的人心,却还是引发了地方上的激烈抗议!
说到底,还是有人不甘心,也有人想要上进。
隆德府在李原的治理下,却也也算是安居乐业,可和朝廷来了之后相比,其实还是不如的。
可就算是如此,就算是朝廷给出了各种仁政,各种惠民之策,各种安抚,隆德府的百姓还是有一些不愿意买账。
用那些别有用心的人的话来说,那就是,朝廷给的还是太少了。
他们明明可以得到更多。
最后,隆德府那边就出现了不少马匪,他们速度很快,完全就不像是正经马匪,不为抢劫,专门杀人放火,扰乱隆德府。
杀了一批有一批。
以至于隆德府的百姓越发对朝廷不满了。
要不是朝廷来了,他们肯定是能够过上好日子。
隆德府的不少地方也就出现了反叛,看起来是官逼民反,可多多少少有一些有人利用了百姓愚昧无知的影子,鼓动了百姓们造反。
这种情况下,怎么解决隆德府的问题,怎么彻底收回河东道的民心,也就成为了头等大事。
燕王那边,已经不用他们上心,也无法上心,那些地方现在都是燕王殿下的,太子殿下似乎和燕王殿下合谋,在太子殿下的支持下,他们又能说什么。
既然如此,治理陇右道、河东道,也就成为了他们的重心。
为此,萧奕自然也就定下了贞元二十四年下半年的军事基调,那就是收复河东道。
第二则,是兵出秦州。
这个兵,乃是京师禁军之一的龙武军,也就是韩世重大将军。
此人本就是秦州人,早年还是一个泼皮,后来,岳山镇守在金城郡的时候,看上了韩世重的勇猛,便收了他为弟子。
经过这些年的教导,韩世重也从一个都城内的泼皮,人人厌恶的无赖,变成了知兵事、性稳重的朝中大臣,且破格被监国太子萧奕提拔为兵部尚书,凤凰岭一战之后,彻底进入了行伍,开始掌兵。
收复河东道,必然要面临李贼和蒙元联合的后患,也必然要引起边关的一些动荡。
陇右道成为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