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国是千万家,无家何以为国 (第3/3页)
仅仅是这一个,便足以称得上是流芳百世的仁政了。”
——
“你那不过是听闻,我可是亲身见到的。”
“国医馆那边,如今可是门栏都要踏破了,里面有着不少犯病的人。”
“也有不少被医治好了的,非要送一些自家的蔬菜、鸡蛋什么的给那医馆的大夫。”
“这官府可是有着明文规定,不能乱收费,也不能贪污纳贿。”
“医馆的人哪里敢收啊。”
“可寻常百姓本就看不起病,如今能够得到医治,便是救命之恩。”
“古往今来,这救命之恩就恩重如山。”
“他们自然是感恩戴德,拿出自己能够拿出来的最好的东西。”
“医馆的人不敢收,他们还不走,堵在了医馆。”
“最后,还是燕王殿下仁义,发下话来,医馆们才收了,然后却又把这些送给了其他穷苦的百姓。”
“我亲眼见了,便直接红了眼,感动不已啊。”
“生于这样的大乾,何其幸也。”
——
萧政听着,听着。
似乎明白了一些什么。
却又感觉,自己还是没有抓到那个要点。
不过,从这些人的言谈之中,也能看出来,自己的大哥并没有走错。
“我不如也。”
这已经是萧政第二次说出这句话来了。
……
“前几日,我们讨论了王朝之更替,孤有言生产力这三个字,今日,便是还是这三个字。”
“上古时期,可以分为原始时期、石器时期、铁器时期,而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也就很大程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从而能够让一个人能耕种更多的田地,从而生产更多的粮食,也就是,一个农户,可能养活一家三口,还会有剩余。”
“这个剩余也就能够供养一个夏王朝,再到后来,随着铁农具越来越多,牛耕也越来越多,粮食也就越来越多。”
“粮食多了,人口就多了。”
“人多了,他们的需求也就多了起来,然而,王朝却没能有办法提升自身制度建设,最后就只能更替。”
“商王朝也就出现了。”
“伴随着商王朝的出现,也就有了诸侯,而拥有土地越多的诸侯,就能供养越多的人口,获得更多的兵源和税基,进而在封建兼并战争中获得更大的优势。”
“这之后,自然是诸侯们拥兵自重,又因为王朝更替之源,也就是昏君的出现,商王朝走向了灭亡,出现了武王伐纣。”
“周王朝分封天下,其实和商王朝并没有什么区别,还是诸侯国的天下,也就有了春秋战国,至此,一直到秦朝的商鞅变法,秦国全面转入‘耕战’体制,生产力再一次决定了生产关系。”
“而同时,经济基础也开始决定上层建筑,秦国统一天下后,废分封、设郡县,建立以丞相和三公九卿制为核心的中枢集权制度。”
“不仅如此,秦朝还有一个变化,那就是黎民百姓不再是诸侯们的奴隶,为他们耕种田地,产出粮食,养活军队。”
“而是废除分封制,变革为郡县制。”
“从此之后,黎民百姓为一国而创造财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也就出现了最大的一次变革,这个变革一直延续至今。”
“或许,从今往后,也不会再变。”
“因为这是一条最好的路,国家、国家,国是千万家、没有国,家必不能安宁,然,没有千万家,何以有国?”
百官闻之,心跳都有一些加速了,又是传世之言、圣人之言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