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41章:分级、职责、县治,底层朝廷  大乾监国太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简介

    第341章:分级、职责、县治,底层朝廷 (第3/3页)

道。

    从十五条道,增加道二十一条。

    安西都护府的云中道、西凉道,安北都护府的北邙道、北辽道,安东都护府的燕南道、燕东道。

    同时,还伴随着人员的流动,官吏们的调动。

    有一部分官员降职了。

    也有很大一部分官员被提拔了。

    而随着大乾对这些地方进行了撤府建道,也就标志着,大乾的道、州、县三级治理制度正式建立。

    不仅如此,大乾朝堂的六部九卿官署也随之在道、州、县建立了三级官署。

    县城也有六部九卿的官职,统一接受县丞的治理和调度。

    相当于是在县城建立了一个小朝堂一样,各个官署的官职职责也很明确,和朝堂之上是一样的。

    可以说,这样的分级制度,也有利于地方上的管理,更有利于皇权下乡。

    以前,县城乱不乱,县令说了算。

    而如今不同了。

    县令是有管理地方的最大权柄,但是却不能完全一言堂,有着六部九卿和御史台、锦衣卫等官职,他们还要接受州级官署的审查,州级官署接受道级官署的审查,道级官署,自然是接受朝廷的官署审查,而朝廷官署可以直接审查道、州、县的官署。

    也算是等级严明,职责明确了。

    其实,最大的管理职责,最后还是要落到县一级。

    这时候,还没有乡镇一级。

    县就是最底层的大官署。

    因为分级治理,也就相当于是一个小朝廷了。

    什么水利工程、赋税、战死沙场的战士的抚恤,征兵任务,战士家属的优抚优待等,都有着明确的职责。

    县丞想要直接把持地方,已经成为了过去式。

    他的权力直接被划分出来了,细分成了六部九卿,还要接受御史、锦衣卫监督。

    以后,想要加官进爵,那就要靠实力说话了。

    也要看地方上的发展好不好,百姓们温饱程度如何,过得好不好。

    百姓们对于官吏的口碑好,年度评价比较高,在官员调任升降的时候,自然也就有了考证依据。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