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曹操如此仁义,何不将天子托付给他! (第3/3页)
巨大,的确可掩人耳目,只是会损失钱财于雒阳之内。”
“这倒无所谓,雒阳皇宫被董卓一把火焚烧殆尽,即便是要修缮,取材也要奔赴极远,工期拖长些便是,正好趁此时机再寻找机会迎奉汉帝,对了,我听闻主公获封镇东将军、费亭侯,这是谁人在宫中给进之言?”
“董承、董昭、钟繇、张杨皆有帮忙,此事我听文若说起过,”戏志才插嘴道,几人说到此,于是顺着这四人的风评与过往,大致猜测到了天子身边何人能得其信任。
期间激烈争吵,又得一致之见,然后拍案而笑。
典韦几次进出,见他们相谈甚欢,叫人守住了门口不让人近堂上偷听,自己则是持戟反坐于门槛,稍听几句又自顾自吃酒啃骨,为他们把守。
如此直至前夜,三人已大致得计策……
不知不觉,三人也都略有微醺,诸葛亮不知何时已经在一旁置座,且用笔录记下他们的言论。
“战争和下棋一样,没有一场战争不是事先部署好的,熟读兵法只是入门,军师的优劣在于临场应变。”郭嘉此时感慨,“若得天子迎归,想必袁术必定不能臣服其中,当会公然而反也。”
“袁绍在河北,军人仰食桑椹。袁术在江淮,取给蒲蠃,民多相食,州里萧条,唯我三州,早早以军屯为重,终得惠民之粮,此为君故也。”
郭嘉每每谈及军屯策略,都会夸赞郭谊高瞻远瞩,知以民心固安为重,并且提早做到这件事,让如今所囤之粮足以资军大战,不动百姓骨肉。
“而这,恰恰便是迎奉汉帝的关键,为何呢?”郭嘉双目迷离,满脸微醺,双眸一扫而向两人,甚至还停在了诸葛亮面前。
诸葛亮莫名其妙的拱手道:“亮,不知。”
“那你想想,好好思索,而后再答!岂能不思而言不知也!?”
郭嘉酒劲上来,听了诸葛亮的话,当即就不高兴了。
他早看出这孩子天资聪颖,如此问话那也是为他好,人就是不知,所以才要深思,若是思不得所,那就要广增才学,方才能得。
诸葛亮凝目思索了很久,然后起身拱手道:“是因,士人心中向汉,若是至粮草足备,农耕发达且百姓安居之地,也好可与天子说明中原腹地无碍,有汉室再兴之希望。”
“不错!”郭嘉当即竖了个大拇指,夸赞道:“不愧是孟誉之徒也。”
“多谢先生,先生谬赞……”诸葛亮缩了缩脖子,被这么一夸,却也是窃喜,但一想到他那日吊丧,又忍不住想笑。
不过他的心中,记住了郭嘉方才潇洒大气的那句话,岂能不思而言不知也,若有不解,应当立思,若思而不得,则后广增学识。
学到了,这位郭奉孝,也是妙人。
“因此之便,我们便优于袁绍,因为他还在大战之中,人心尚未恢复,且河北远离雒阳,不如许下,是以我料定迎回天子后,当迁于许下为上,此地二位或许都不曾在意过,唯我早早查探……”
郭嘉得意洋洋的扫向两人。
戏志才是沉思思虑,在脑中思索许县之地。
郭谊则是连连叹息,不断点头,“此地,我的确不知,还是奉孝看得长远……”
“哈哈……”
郭谊这话说得不是很大声,但却让郭嘉听得满耳,于是越发的心满意足,总算有我看得更长远之处了。
人都道郭谊为麒麟才子,免不了在谈资时说一句郭氏麒麟。
终究不如我也……
……
一夜过去,诸葛亮记录逾千字,且受教诲无数,无需郭谊多言传,他只是在旁而听,凭借其天资就可观三贤之思。
于是在心中加以整合,获益匪浅。
而郭嘉、戏志才两人在商谈纯熟之后,也不再多饮,都明白此刻大计将成,于是各自停杯。
只有典韦,鼾声如雷。
深夜,郭谊才回到后院休息,挑灯夜战。
而郭嘉、戏志才则是连夜去衙署,将部署之事细细与荀彧、曹操再商议,一夜未免。
第二日,曹操下令夏侯渊、曹洪率军前去雒阳,将高顺麾下二千余人,扮作壮丁前行,军队携带辎重、粮草与工具,军资委输,前后不绝。
足六千余人,同去雒阳以迎汉帝东归,同时请荀彧书信送去长安予旧识,在路途之中碰上董承,董承遂大喜,将书信又转送张扬,呈于天子。
于是,张扬将此事托付于豫州所部官员,修缮雒阳后再迎天子而归,此时董承收重金,谢恩曹操之礼遇。
并且卸下重任,交由豫州兵马修缮,暂得清闲。
自血战弘农后,难得有此清闲度日,还有礼金收取之时,且夏侯妙才、曹洪两位曹操的宗亲将军,对他都是极为尊敬。
日夜宴席款待,言其兄如何思念汉帝,如何功绩显赫,又如何仁义待民,若武则如皇甫也,若文则似宗正般,简直如这大汉的乱世英雄一样。
董承皆是听之,却不曾轻信。
直到他在雒阳附近巡查地形时,遇到不少百姓,都是交口称赞,甚至有老者听闻曹公来修缮雒阳,竟不自觉欣慰痛哭,言说天又清朗也。
此刻,董承才是心下震动,大为震惊良久,仿若石投湖面而涟漪难平,最终下定决心,要将天子托付于这位曹公。
“袁绍门第光耀,地广兵多,而专自树党,不闻勤王之师,但擅相讨伐。”
“曹操虽出身阉宦,为人不喜,却有广博仁义于诸地,且如此思念天子,忠君体国……”
“他才是值得信任的雄主啊。”
今天更少了,惭愧!!
赶紧补上,仍在沉浸猛写中!!
各位大佬,给点数据加以鼓励呀,求求啦!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