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84章 你着什么急?  直播鉴宝,我竟成了国宝级专家?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384章 你着什么急? (第2/3页)

绿,底色发灰,这是典型的浅镍铜合金发色特征……”

    就说放了好几百年,这东西怎么还这么亮?

    因为镍铜合金最大的特点就是防锈。

    哈哈……大点、难铸算什么,这才是真正的奇迹。

    何安邦的两只眼睛直放光:“取样了没有?”

    “取了!”

    “试验数据呢?”

    李定安没说话。

    发现山洞当晚,他就被看了起来,连实验室的门都进不去,做毛线的实验?

    “那你怎么不讲?”

    “你都准备撤项了,还讲什么讲……”

    刚说到一半,迎上成司长的目光,李定安忙笑了笑:“材料组准备申报资料时,我让他们做了重点备注……”

    何安邦气的想咬牙:你怂什么怂,继续怼呀?

    成司长也想咬牙:他到现在,都还不知道材料长什么样,总共有几页?

    “还有什么发现?”

    “还未发掘,暂时没什么发现,只有几点推断!”

    “讲一讲!”

    “我推测,与同时期相比,这根铜柱的冶金技术要先进很多,原因在于温度:锰铜的熔点在一千二左右,但只是熔点,实际冶炼时的炉温需要更高,至少要达到一千四到一千五。但木炭最高温度只能达到八百左右,优质煤炭最高温度只有一千二……”

    对啊?

    王永谦皱着眉头:“那是拿什么炼的?”

    李定安想了想:“我怀疑是焦炭……但最早的炼焦纪录,记载于明崇祯时期成书的《物理小识》中:煤则各处产之,臭者烧熔而闭之为石,再凿而入炉为礁(焦),可五日不绝火,煎矿煮石,殊为省力……”

    等于你把中国的炼焦历史记录又提前了三百年,是这个意思吧?

    那时候的欧州,才刚刚开始用煤炭炼铁。

    成司长叹气:“继续!”

    “其次,高炉设计同样先进,如果是单管,不管风囊有几个,只能从一面进风,继而导致炉内氧气不均,焦炭燃烧不充分,同样达不到所需温度……所以我怀疑,冶铜高炉应该应用了双管鼓风技术,甚至是多管……”

    这是初、高中的物化知识,基本都懂。

    所以,越想就觉得李定安说的这种可能性极大……

    “有没有相关的历史记录,最早是哪一部?”

    “有,明代宋应星编纂的《天工开物》!”

    铜柱铸造于1320年之前……《天工开物》1637年成书。

    成司长愕然:等于你又把冶金多管鼓风技术的历史记录提前了三百年?

    “国外呢?”

    “大概1720年左右,英国引进炼焦技术,具体从哪引进的不知道,但随后就发明了双管鼓风式高炉……”

    众人久久无言。

    一根铜柱,打破了三项历史纪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