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2章 靖康之耻 (第2/3页)
杀萧挞凛(时任门卫上将军、检校太师)这样的辽朝重将,甚至是名将。
宋军士气更盛。
萧太后一看:不能打了,再加上补给线太长、士气日渐低下等原因,她决定议和。
赵恒也同意议和……就很神奇?
估计对契丹的畏惧已经印到了他的骨子里。
许多重臣都不同意,依旧是以寇准为首,苦苦力谏,掰碎了给赵恒讲:敌军人困马乏,我军士气高涨,正应该趁此良机,扼守各路要道,对敌围而歼之,然后再乘胜北上,收复燕云十六州……
赵恒一概不听,说寇准拥兵自重(当时寇准奉旨知军事,大权独揽)。
寇准能怎么办?
再敢多说一个字,回师东京之时,就是他身首异处,全家流放之时……
你都这逼样,那就这么着吧……当然,这是李定安自个脑补的。
然后,就有了澶渊之盟:宋助辽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
重点来了:这是宋朝完全占据军事主动,处于大优势的前提下签订的。
就想不通……
再然后,辽与宋百余年都承平无事,未起争端。
萧太后大愿已了,次年开始,慢慢还政于耶律隆绪,三年后逝世。
谥孝成太后,但史称“承天太后”。
站在公允的角度上而言:她当得起……
大宋也彻底失去了惟一有可能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机会,致此,彻底成了胡人的放马地,直到三百多年后,大明立国……
反过来再看前一张黄绢,李定安突然就想了起来这东西的来历:这是真宗班师回朝后,亲自作的《契丹出境》诗,以表己功,又命冠准书碑,立石于率军驻跸之地。
就六十个字,猜猜真宗刻了多长?
整整两百米,高三米六,史称《回銮碑》,现在濮阳(原澶州)都还剩着一半,一百零一米长,余三十一个字。
李定安觉得自己完全可以脑补一下真宗当时的心情:汉武、唐宗……呵呵!
但想不通,他当时是以什么样的心态写的这首诗,又刻的这块碑?
上天重顺助……没错,老天是给机会了,但你没把握住啊?
那你高兴个啥?
……
再看国书,没错,国宝,而且是国宝中的国宝。
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杨琏真伽看到这东西时,怕是一脸鄙夷:不怪大宋孱弱如此?
然后,就把大宋皇帝的骨头全碾成了渣……
摇头一叹,他又打开第三封皮检。
再一看,一口气噎在了嗓子里:
臣桓言:背恩致讨,远烦汗马之劳;请命求哀,敢废牵羊之礼。仰祈蠲贷,俯切凌兢,臣桓诚惶诚惧,顿首顿首。窃以契丹为邻,爱构百年之好;大金辟国,更图万世之欢……
弟郓王楷、景王杞、祁王模、莘王植、徐王棣、沂王、和王栻,及宰相百僚、举国士民僧道耆寿军人,奉表出郊,望阙待罪以闻。臣桓诚惶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