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34章 涨涨世面  直播鉴宝,我竟成了国宝级专家?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434章 涨涨世面 (第2/3页)

    参赞想了想:“只有一个办法:退而求其次,和蒙古国的地方机构合作,比如国立大学前杭爱省分校!”

    省分校?

    听着是省,但人口才十二三万,放在国内的南方就一个镇,放在西北地区也不过一个小县的人口,学校能大到哪里去?

    考察和研究能力可能还不如通辽。

    “只是省分校,考察和研究水平先不提,通行和后勤能不能保障?”

    “这个可能还需要我们自己协调,无非就是多花点钱。”

    好像只能这样了?

    李定安吐了一口气:“那就尽快吧:多备几台性能好点的车,包括后勤车,再从首都请几个历史和古地理方面的专家,尽量专业点,经费要不够你告诉我,我来想办法……”

    这是为国家考察,哪能花李定安的钱?

    王永谦点点头:“放心!”

    ……

    一周后,考察团启行,考察期限三十天。

    天气还行,能见度很高。出了城区,满山遍野都是彩房子,于徽音和舒静好扒着车窗,看的津津有味。

    上了车,李定安就开始睡觉,不知过了多久,于徽音捅了捅他:“李定安,你看,好大的山?”

    他下意识的睁开眼睛:草原枯黄万里,一道巨龙拨地而起。

    山岳巍峨,峰峦叠嶂,连绵起伏,尽显雄壮。

    大河滚滚而下,蜿蜒往北,不知去向。

    杭爱山,鄂尔浑河……快到地方了?

    他看了看表:从出现到现在,将将四个小时。

    拐下公路,又走了差不多半个小时的土路,一座古城渐渐清晰:哈拉和林。

    当然,新建的。

    原遗址在苏联时期就已破坏贻尽:墙砖和石基被拆下来建了房子,然后重新平整,开垦为田。

    苏联解体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过抢救性修复,结果专家组前脚走,后脚牧民就把砖瓦拆回去建了羊圈。

    到了新世纪,蒙古国才慢慢重视起来,在中、日、德等国家的资助下,修整了一部分遗址,建了一座博物馆,并做了一些保护性措施。

    几年前,蒙古国计划效仿中国,进行产业转型,计划大力发展旅游,哈拉和林古都的重建计划也重新提上了日程。

    但迄今为止,依旧还停留在计划阶段。关键就两个字:缺钱……

    有教科旅和外事司的官员陪同,当地还算热情,将考察团安排在哈拉和林苏木林场,还安派了晚宴。

    李定安大致瞅了瞅:十多间砖房和七八座木屋,完全可以当做考察期间的临驻营地。

    至少比住帐蓬的要强。

    中午简单吃了点,又带着于徽音到古城转了转,回来后,太阳已经偏西。

    院子里还是那几辆车,中间一堆篝火,全羊被烤的滋滋冒油,旁边一台小型烤炉,两个大婶正在烤羊肉串。

    厨房里雾气腾腾,隐约传来抓饭的香味。

    圆桌上坐着七八位:两位官员,两个蒙古教授,两位哈拉和林的苏木达(乡长),以及林场场长和翻译。

    桌子上摆着手抓肉,脚下放着两箱五粮液和几只空瓶,王永谦和刘秘书满面红光,估计已经喝了不少。

    他顺手捞起一把烤肉,撸了一口:“王处长,国立分校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