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72章 你说啥?  直播鉴宝,我竟成了国宝级专家?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472章 你说啥? (第2/3页)

    而场内的这些人,都是文物专家,所以,办的只可能是文物走私案。

    “那刘处长肯定知道?”

    随后,文物局下属的监委会的专家们就知道了:领导们就是意有所指……哦不,是连警告带敲打。

    “案子很复杂,案值也很高,影响超乎想像……为节省时间,在这里我不对案情再做复述,只强调几点:一,加强意识,提高服从性,协助办案期间,坚决不允许倚老卖老,论资排辈的现象发生……

    其他专家们面面相觑:国博和故宫吃兴奋剂了吗?

    随后,书记公布专家组名单,他们才知道是怎么回事:

    组长:李定安。

    副组长:成杰。

    副组长:朱南山(国博研保所副所长)

    副组长:杨丽川(故宫文研所所长)

    副组长:刘新民(故宫文保处处长)

    副组长:顾春风(国家文物鉴定会员会副主任)

    ……

    底下顿时哗然。

    成杰,他们当然认识。

    而李定安,名字已经在耳朵里磨出了茧,但除了国博,以及故宫的部分研究员,其它专家全是“只闻其声、未见其人”。

    只知道很年轻,还是学生,正在京大读书。

    这时候再看:这何止是年轻,脸嫩的能掐出水来,说他是高中生都有人信。

    所以,此时再想起书记,以及关局长、米局长的讲话,这些专家的感受就格外的深:不许倚老卖老,不许论资排辈,更不许摆架子、论年龄,老老实实配合好……

    但这也太夸张了:要五位部领导齐齐为他站台,为他背书,这得专业到什么程度,能力得有多高?

    俗话说的好,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又是业内成名已久的顶尖专家,是不是服气先不提,心里多少都有那么点儿不舒服。

    反观国博和故宫这边,却截然相反:又不是没跟李老师合作过?

    不说以前,就说现在:马献明、姚川、卫自立、程铭(故宫)、肖建之(故宫),带着各自手下的研究员和副研究员,在青龙山,在浑善古城,真就是课题多到研究不完,论文发到手软。

    这次是协助办案,性质不太一样,但道理是相同的:只要上级部委安排的任务,领导越重视,就说明好处就越多。

    关键是还跟着李定安:按以往的经验,你压根不用担心能不能完成,能不能干好……老实听话就行,然后等着分好处就可以了。

    所以,一個个都笑的呲出了牙。

    李定安却叹了一口气:重症就得下猛药,就凭这些老专家们的尿性,你要温吞水似的跟他讲,十有八九会给你磨洋工。

    所以,领导才连警告带敲打。

    但估计力度还不太够,还得再加把火,给他们提提神……

    正转着念头,成杰在桌子底下踢了踢他的脚,意思是该他讲话了。

    李定安没啰嗦,甚至连“资历浅”、“请多指教”之类的场面话都没讲,直接分组。

    然后,直奔现场。

    ……

    “果然是盛名之下无虚士!”

    “啥意思?”

    “年少有为啊!”

    “这么年轻,他行不行?”

    “鉴赏能力肯定是有的,水平肯定很高,不然只是短短两年,不会博出这么大的名声,更不会被这么多领导赏识……但要说经验,我觉得悬!”

    众人纷纷点头。

    他们所说的经验,指的是管理与协调。说句学术界经常讲的一句话:水平高,不一定就代表能力强。

    别说管和调,就现场这几十位老专家,他能把名字记全了,怕是都得好几天……

    国博和故宫的几位却默然不语:几十个人算什么?

    通辽青龙山、锡林浑善古城,哪个项目部不是十多个组,上百号人,李定安不照样管理的井井有条?

    至于老专家?

    吕本之资历老不老,马献明、姚川、卫自立水平高不高,能力强不强?

    比场内这些所谓的老专家高出了不止一筹,不照样唯李定安马首是瞻?

    如果再比较什么名望、知名度,他们连程永权都比不了。

    至少老程上过电视,是家喻户晓的文物鉴定专家。

    所以,听到这些老专家替李定安担心,他们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