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章 国本之争(一)  贯穿大明的百年世家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三十章 国本之争(一) (第2/3页)

这么逐渐地传播开来。

    这个时候的大明百姓,相较于原时空,已经有文化许多了,当然,这个有文化,不是指他们能够读书写字还是怎样。

    说的是,在大量评书故事的耳濡目染之下,得到了一定的对于政事的经验,并且也善于“以古为师”。

    刚开始的时候,大家还只是“知道了有一个皇帝叫晋惠帝,朝廷就是在他那里开始衰落”,并且津津乐道于讥讽他。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了文章末尾的这句话,并且很快,引起了众人的思考与谈论。

    “要我说啊,这皇帝,真的还不如立他的其他几个儿子呢……这皇位说丢就丢啊!嘿,司马仲达费尽心思从曹家那里夺来的天下就这么给了胡人,要早知道这样,当初干嘛这么费劲儿阻拦丞相,还不如让季汉得了这江山呢。”

    “话虽这么说,但是长幼秩序,万不可废啊……就是咱们这些平头老百姓,都是家有家规,更何况那些官差老爷?”

    “怎么,伱愿意让你的傻儿子继承家业,然后通通败光?”

    “唔,这……”

    这样的对话,在大街小巷里传播着。

    相较于士大夫们执着于礼法,百姓们却是更看重眼前的利益。

    同样的话语,你要是去问一个卫道士,他可能真的会说:“江山可兴亡,礼乐不可废。”但是百姓们却是会做出相反的选择,毕竟丢弃这偌大的天下,那是想也不敢想的。

    那些读书人老爷们的话,确实能够在百姓们之中引起较大的反响,这不假,但是你也不能太过降智,尤其是一旦有人问起来,就是长幼秩序这样玄之又玄的东西,如此一来,百姓能够相信,那才是奇怪呢。

    于是渐渐的,民间的舆论产生了一些改变,并不是就此就支持福王登基之类,毕竟在士大夫们的渲染之下,福王在民间的形象可不太好,但是那坚不可摧的“立嫡立长”的思想,却是有了些许的动摇。

    甚至连那《忧危竑议》所引起的轰动,也被这件事情给压了下来,本来在京师范围内,皇帝就已经不允再谈论,正好以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