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五章 苏联战备首都 (第2/3页)
“如果战事一开,帝国东部的工业区,很有可能毁于一旦,所以,现在我们必须立刻对苏联的工业布局进行紧急调整。”
“将乌东,莫斯科,列宁格勒三地的工业,向苏联腹地的工业区转移,重点发展西伯利亚和乌拉尔等工业区。”
做出这个艰难的决定,就可以看出现在苏联对德国的压力的深刻和切实忧虑。
直接打断现在苏联经济发展的正常进程,让正在蓬勃发展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发生重大转变,直接牵扯到数百,乃至上千家苏联重点工业单位的命运。
一些原本正在建设的军工企业和关键民生企业的厂址可能直接停摆,甚至已经运作起来的机器设备被拆解,运往东部的工业区重组。
而约瑟夫还在说道:“不仅如此,为了防止帝国主义可能对苏联发动的进攻,苏联必须提前选定一座位于后方的战备首都,作为莫斯科的备份,当莫斯科陷入困难时,战备首都立刻承担大部分首都职能。”
苏联的优势就是拥有极其优越的战略纵深,甚至毫不客气的说,苏联的战略和国土纵深,就排在世界首位。
即便同为国土面积大国的东非,美国,远东帝国,巴西等国家和苏联比较都差许多,这些国家在战略和国土纵深只能排在第二梯队。
以美国为例,美国的潜在敌人主要来自东面,也就是欧洲的强国或者东非,而美国精华地带,集中在美国东北部,从美国东部沿海到五大湖之间,几乎没有什么有利地形便于防御,而中间的北美大平原更是无险可守,西部环境又有些太过恶劣。
东非在这方面同样好不了多少,虽然东非国土面积仅次于苏联,排在世界第二位,但是东非的工业和人口集中在中间地带。
东非国土总体上,南北分布大于东西分布,但是东非的主要威胁来自于印度洋和大西洋两个方向,所以,如果有海上强国进攻东非本土,就可以集中攻打东非中间部分的国土。
当然,东非的国土安全依旧比美国要强太多,首先是东非国土面积大,其次是东非东非地形比美国更加复杂,多高原,峡谷和山脉。
远东帝国的国土战略纵深就比较优渥了,其关中盆地还有四川盆地,都可以作为战时中心,继续组织全国的抵抗运动。
不过,远东帝国的国土战略纵深,也就比东非强上一些,和苏联差距依旧很大。
最后是巴西,巴西这个国家的面积不小,内陆确实有很大的腾挪空间,不过巴西在国际社会上没有多少参与感。
除了这几个国家之外,其他国家就完全乏善可陈了。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上述国家之中,东非首都的地理位置,是最不可能考虑战备首都问题的,毕竟莱茵市本身就处于东非最心腹的位置。
苏联的莫斯科的位置偏西,距离德国太近,美国的华盛顿位置偏东,远东帝国的金陵极其不安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更是可能在战争时期成为前线。
而东非莱茵市,在面对外敌问题上,它本身就处于后方,不管敌人来自于印度洋还是大西洋都是如此,至于东非南部只有南非这个极其弱小的国家,而北部更是一群臭鱼烂虾,对东非毫无威胁。
不过,其他大国,很难复制东非首都选址上的经验,比如苏联,它的人口和城市集中分布在欧洲,出于经济发展和控制全国的需求,选择莫斯科是当下最好的选择。
而美国的人口和经济重心同样分布不均,选择东部城市更加有利。
远东帝国情况就比较复杂了,可以选择的城市有很多,不过,基本上也就是在历史上的那几座城市里打转。
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不管远东帝国的首都,最好选择在黄淮海以及长江下游平原,这一大块在地形上几乎连贯的区域的边缘地带。
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下游平原实际上也是一体的,两者的划分更主要是通过气候和植被,但是毫无疑问,在军事上这种划分没有太大意义。
古代远东帝国的统一王朝,都必须掌控这一大片区域,哪怕是以金陵为首都的统一政权。换句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