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七章 封侯非我意 (第3/3页)
此刻他有些理解范正尚驸马的行为。
提刑司中!
所有人都用异样的眼神看着苏遁,曾几何时,苏遁意气风发,如同愣头青一般,不理同僚的警告,将一个个官员送进诏狱,结果让不少同僚也对其敬而远之。
“封侯非我意,但愿天下平!”
如今听到了这句诗词,不少年轻的提刑司官员顿时热血沸腾,对于苏遁的铁面无私多了几分敬佩。
“豪言壮语谁不会说,恐怕要不了多久,都会被现实磨平棱角!”也有提刑司的官员摇头道。
曾几何时,他们何尝不是如同苏遁一样,意气风发,然而接触到官场之后,他们的热血也渐渐冷却,成为了一个曾经讨厌的人。
“范兄大礼,小弟愧受了!”
苏遁自然也听到了这句诗词,然而他却明白范正的良苦用心,无论是为变法法家还是尚公主,他就迫切需要扬名,而在文风鼎盛的大宋,一句脍炙人口的诗词胜过无数年苦熬。
而且苏遁心安理得的将这句诗词占为己有,一方面则是范正的一番心意,另一方面这正是他最真实的写照,自然照单全收。
当下,苏遁放下心神,仔细回忆昨日范正关于变法法家的提议,当下挥毫,下笔若有神,将范正的观点再加上大宋的实际,献上了变法法家之策。
当苏遁递上这个奏折的时候,整个朝堂都为之轰动。
“变法法家!”
当新旧两党都认为大宋变法已经进行的差不多的时候,苏遁竟然提议变法法家。
“苏遁,就是那个封侯非我意,但愿天下平的法医苏遁!”赵煦饶有兴趣的问道。
范正配合道:“启禀官家,正是此人,苏遁非但是跟随微臣变法法家的三杰之一,更是苏大学子之子。
“难怪有如此志向和文采!”赵煦盛赞道。
“多谢官家夸奖,犬子愧不敢当!”苏轼口中谦虚,实则嘴角都已经裂开了,苏遁能够得到官家的亲口称赞,这让他颇为自傲。
“上诉、二审制度!”
“将各县不满判决的上诉案件,交给知府二审。”
“好!此乃良法!”
赵煦看着手中的奏折,拍案叫绝道,二审制度一出,让冤案多了一条上诉的途径,足以平息百姓民心,大大减少贪赃枉法的案件。
“二审制度虽好,此举一出,恐怕会引起天下官员的不满。”吕大防担忧道。
任谁都知道二审制度要比一审制度更加严谨,大大减少冤案的发生,然而审判权一直都是知县手中最大的权力,如今有了二审制度,可以说极大地削弱了知县的权力,这自然引起了很多官员的而不满。
“不错,而且各县的案件皆集中到一州之地,知府才一个人,精力有限,岂能同时治理一州之地,还要审判一州的案件。”章惇也摇头反驳道。
任谁都知道只要是打官司,不可能让双方都满意,所以每一个案件上诉的概率的都很大,此举大大加大了知府的工作量,甚至将知府的重任都放在判案上,根本无暇顾及民生。
苏颂上前道:“我朝在各州都设有通判,以老臣看,不如让通判负责审判二审案件,如此一来,知府负责民生和政务,通判负责审判按案件,岂不是两全其美。”
赵煦顿时大为意动,大宋设置通判由来已久,然而有知府在,让通判的位置极为尴尬,若是让通判负责二审案件,的确是最为合适。
“此法可行!”赵煦大为意动道。
“单凭通判一人恐怕也难以完成如此多案件,到最后恐怕还需派遣官员负责二审案件,我大宋冗官更重几分。”章惇皱眉道。
作为新党人士,他们变法首要解决的就是冗兵冗费冗官,二审制度加大了官府的工作量,恐怕只能增加更多的官员。
范正反对道:“冗官乃是指只拿俸禄不用做事的官员,二审制度对于国于民皆有益处,正好可以安置一批懂大宋律法的闲散官员,这又岂能是增加冗官?”
赵煦微微点头,心中对变法法家大为意动,相比于二审制度带来的杜绝贪赃枉法和避免冤案的好处相比,那多发几个官员的俸禄相比简直是不值一提。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