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知难不退 (第3/3页)
此次次缩头,个个不敢惹,那我还当甚么寨主?还不如回家去种地罢了。”
“踏上绿林道,就意味着要和朝廷作对,得罪的就是这满天下的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开山立寨,不是请客吃饭,早晚有一天要和朝廷刀兵相见,越是如此,我等越要有道义在身。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我只有一刻不停地帮助类似于林教头张教头这类人,才能聚起一干真正的好汉,我们大家的力量才会更强。而不是成日里畏畏缩缩,唯恐踢到铁板,那样即便能过上几天轻松日子,最终的后果也好不到哪里去。”
邹润此言发自肺腑,他很早就思考过这类问题,因为这是他发展道路上无法避免的一步。他此刻并不惧怕高俅会挟私报复,高俅身为殿前司都指挥使,但是调兵的权限掌握在枢密院,那是童贯的禁脔。高俅名义上可以节制全部禁军(包括侍卫亲军),实际上主管的是训练、募兵和指挥作战等职事。
从这个层面上邹润断定,只要他不正儿八经地攻打州县,扯旗造反,高俅最多只能通过曲线救国的方式调动数千,最多不超过上万的人马来进攻自己,再多就需要童贯的首肯和批文。
童贯虽是一介宦官,但是他手握兵权,屡立战功,将桀骜不驯的西军拿捏得死死的,连宋徽宗赵佶也将其视为国之干城。高俅在他眼里只不过个弄臣,一个国家的资源终究是有限的,再加上赵佶又是个大把花钱的主,朝廷一年的军费就那么点,兀自不够童枢密在西边跟西夏对线换取战功,他怎么可能为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梁山水泊,而批下来大规模的军费给高俅呢?
他童枢密一人执掌军权难道不好么?为什么要将资源倾斜给高俅?难道他得了失心疯,非要给他自己培养一个对手?
在童贯没有实现自己封王的愿望前,他决不允许任何人敢在军中跟他别苗头和抢夺话语权。就像蔡京,他将相权牢牢抓在手里,随意操作朝堂,连赵佶也只能无可奈何下了一道不准再弹劾太师的诏命(注1)。
在这种情况下,梁山有八百里水泊为屏障,登州东边就是无边大海,只要在起事的前期,自家水军足够坚挺,那么高俅即便费尽心思弄来几千上万兵马,只要没有大规模的朝廷水军助阵,邹润哪怕是赢不了,但也能潇洒跑路,这便是他的胆气所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