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章 年轻人不要太气盛 (第1/3页)
邹润知道朝廷发兵会很快,但他不会猜到会这么快。
被他寄予厚望的公孙胜前脚才踏进东京城的大门,连落脚地都还没找好,更别说规划建设一处道观作为收集东京情报的大本营,那更是没影儿的事。
但此时枢密院的公文已经到达了凌州监押司。
监押是军职名称,它的级别并不固定,上至六品武官大员,下至从九品刚入流的承信郎都可以担任此职,大到一路一州,小到一寨一监,都可设置监押这个官职。
从某种意义上讲,北宋中后期的监押有点像现代官场上烂大街的主任官衔,不看它的寄禄官(行政级别),就很难分辨出它的级别高低和权力大小。
但监押后边加个“司”字就不同了。
监押司也称为钤辖司,二者经常混用,外行人难以区分。但都是北宋禁军在地方上的军事管理机构,大体上分为州一级和路一级,两种级别。它的主官称呼为兵马监押或兵马钤辖,由于其职数并不固定,所以在有多名监押或者钤辖并存的情况下,为了加以区分,其中资格较老的,或者牵头主理事务的,称呼为都监押,简称都监。
但都钤辖却不参照此例,都钤辖仅次于都总管和副都总管,是可以担当方面之任重要武职,可以按照皇帝或者朝廷的命令节制部分中下层将领,乃是正儿八经的朝廷经制大将。
按照《宋会要·职官》记载,北宋中前期,地方诸州各置兵马监押,其中大州二或三员,小州一员。可到了宋徽宗时期,由于冗官太多,渐入冗滥,最夸张的州甚至会有六七名兵马监押同时在职,但其中大多是权贵子弟得此官职,仅徒享俸禄而已,并不能真正带兵打仗。
凌州不是大州,但是受徽宗一朝的政治风气影响,此时凌州境内同时有四名兵马监押同署办公。
公文送达之际,监押司里恰好有三位监押在署,这三位监押分别是:
单廷珪、魏定国以及另一位年老的兵马监押。
按照吏部和枢密院定下的条例,这位年老,且寄禄官达到了正八品的兵马监押,是三人之中唯一有资格稍被称呼为都监的存在。
只可惜这位都监年纪已经接近六十,依照惯例,他很快就要向朝廷上自请离军的奏疏了。
从传令兵手中接过用火漆密封严实的牛皮信筒,老都监挥挥手让其下去歇息,随即拔开木塞,将内里的公文倒了出来。
昏黄的老眼只在封皮上一扫,老都监便抬起头来道:
“此乃枢密院调兵故牒,看封口的火漆印记,乃是五百里加急的重大军令,如今衙署里只有我等三人在场,不如等另一位监押来后,再共同拆阅可好?”
宋代的公文的传递等级大概分为三百里加急、五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不等,面前的这封文书五百里加急,并且涉及调兵之事,显然非同小可。
老都监老成持重,他深知都监和监押隶属同僚,共同听命于本路的经略使和凌州的知州,接受双重管理,二者之间只有资历深浅的区别,并无上下之分,是故他出声询问身旁的单庭珪和魏定国二人,这是好生商议的意思。
但魏定国不这么看。
魏定国身长七尺,生得面白无须,望之颇有文气,可实际上他却是粗鲁无文,自恃勇力,虽然崇尚义气,但脾气暴躁,人人都称呼他为神火将。
他平素还是很尊重这位老都监的,但是这会儿听到老都监提起了另一位兵马监押,顿时就气不打一处来,当即大叫道:
“都监理会那厮作甚?叵耐那厮十天半月不进衙门办公,一年也难得入一趟军营,自古军情如火,如何值当为这厮耽搁!我等自看了,再着人转告与他便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