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一十三章 伯乐  水浒:从卖私盐开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二百一十三章 伯乐 (第2/3页)

大都在凌州境内居住,这等禁军即便素质再好也不能随意充入梁山,毕竟家眷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重要的钳制,家人身处官府治下,那这些人即便强征入梁山,也绝对做不到百分百为梁山而战,一旦异日战端再起,难保不会有人生出二心。

    鲁智深看破了邹润的疑虑,也知道他想说啥,立刻爽朗一笑,大声道:

    “哈哈,寨主无须烦恼,此事洒家已处置妥当,保证新补入军者定无反复之忧。”

    无比笃定地说完这句话,邹润脸上疑云更甚,鲁智深见状便不再卖关子,大大方方说出了原因。

    “说来此事多赖吴参军和金参事之力。”

    当着满厅之人的面,鲁智深开始娓娓道来。

    原来,鲁智深知道个中情由之后,也感到甚是棘手,这批在城禁军可大概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家有口在凌州境内的,另一类虽是在城禁军但却是无牵无挂的光棍汉。

    很明显,后者肯定是梁山最想吸纳的存在,但是这样一搞问题就来了——那前者怎么办呢?

    杀肯定是不能杀的,放却也不能平白无故就放了,常言道不患寡而患不均,对于光棍禁军来说,大家都是俘虏,凭啥你就能随随便便下山,我就得留在山上当喽啰?

    这个问题处理不好,势必会引得整个俘虏群体的人心动荡。

    就在鲁智深为此感到极度头疼的时候,金大坚和吴用先后找上门来,主动建言献策。

    金大坚先到,他主张效仿前番郓城故例。

    所谓郓城故例其实就是邹润为了解救晁盖,第一次和官府正式交手,当时抓了郓城县县尉、都头雷横,以及一大批交不起赎金的倒霉蛋。

    前者交完钱全都放了,至于那些倒霉蛋现在还在山上做苦役呢。

    经过金大坚这么一说鲁智深瞬间就明白了,那就是以赎金和苦役作为换取自由身的代价,以此换来加入梁山那批俘虏的心理平衡。

    说完这些金大坚便起身告辞,鲁智深客气的送出门外,屁股还没落座,吴用后脚就来了。

    他也是来献策的,并且所献之策和金大坚不谋而合,但相对于金大坚只提出了大致的计划,吴用的方案就相对详细得多,并且环环相扣。

    首先就是如何彻底区分这帮禁军是否假报瞒报个人信息。

    吴用主张采用互相检举印证之法,其大意就是驱使每个俘虏说完自己的情况后,必须再交代其他俘虏的信息,然后将所有信息交叉印证,这样就能得出每个人相对真实的个人背景。

    得出背景之后,光棍汉自然全部打散补充进自家队伍,而有家眷在凌州的一律面对两个选项,要么缴纳赎金,要么做满两年苦役再任其下山。

    就连赎金和苦役的施行标准吴用都规划好了。

    他认为罚金定在八十贯至二百贯之间比较合适,普通禁军取最低值,大小军官按照官职相对上浮标准,真要是有其家人来赎人,钱够就放人,没钱的统统编入苦役营了事。

    这么一来,被强征入伍的俘虏在有了比较之后便会心里平衡下来,然后再对他们进行特别“思想教育”,相信梁山上相对公平的军队环境、良好的风气作风以及更高的伙食待遇标准,绝对会使这些俘虏明白留在梁山的价值所在。

    反正对于封建时代的小兵来说,大部分都没啥国家概念,在哪不都是提刀卖命?那还不是有奶便是娘?

    再加上北宋当下实行极其离谱的逃兵法,大不了哪天梁山败了,再改换门庭,照样还是当兵吃粮不是?

    鲁智深仔仔细细,前前后后全部解说透彻,然后报出了最终数据。

    “按上述之法,近五百俘虏共择选三百人入我梁山,其中步军补入一百五十余人,骑军补入二十余人,水军补入一百余人,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