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七章 渤海之战(九) (第1/3页)
二十多里,两只船队相向而行,多少时间内会相遇?
听起来很像一道后世的小学数学题,但是邹润额头却开始冒起了汗。
答案很简单,不出意外的话半个时辰内就能进入互相的攻击范围。
但知道答案之后该怎么做呢?
在这不足六十分钟的时间里让所有人都傻乎乎干等着么?
那自然是不可能的。
“传令下去,各船做战前准备!”
海战的战前准备很简单,大概率只需要做两件事。
分别是防火和防火。
命令下达之后,各船的喽啰都开始动作,他们纷纷用木桶和绳索在海里提起海水,然后将海水注入甲板上的一排大水缸。
待水缸注满后,再取出厚厚的幕布,这玩意是用破布缝制而成,浇透浇湿之后可以挂起来挡箭,也可以当做灭火毯使,用过的都说好。
接着再拿出唧筒,将海水往船帆和绳索上喷,保证这两样东西同样能湿透。这样做虽然会加重船帆与绳索的重量,对缭手的后续操作造成影响,但是却可以有效避免战端一开,船帆和绳索就被轻易点燃。
做完了防火,就要准备放火。
虽然是大白天,但是各船的船舷两侧都插满了点燃的火把,船头船尾甚至还架起了火盆,这自然不是为了教喽啰取暖,而是方便战斗时点燃己方的火箭,为避免海风吹灭或者浪头打湿,数量上还要备多一些,然后就是将成捆的箭矢搬到船板上分散给弓箭手。
以上是普通船只需要准备的事项,至于队船和旗舰则在这个基础上额外还分配了六枚万人敌,以及十个火罐。
这些东西都被宝贝似的放在塞满了稻草的木箱里,专门安排身高、臂长、力大之人负责掌管,没有头领一级的命令,绝不允许随便使用。
当所有船只将这些东西都准备得差不多了,双方的距离也越来越近,双方士兵都可以远远看见海面上那一片片颜色各异的帆影。
刁斗上对官军船队的描述也越来越具体。
“敌军船只共计五十余艘(注1)。”
“八百料大船四艘,三桅以上四百料战船近半,余者多为单双桅刀鱼船。”
“敌军船队大致分为前、中、后三大部分,整体船型混杂,阵型散乱,船速不一……”
邹润一边听着,一边在心里快速盘算敌我双方的实力差距。
与官军相比,砣矶岛的船只数量明显要少,满打满算只有三十五艘,然后就是力胜(排水量)要小,目前砣矶岛最大战船也是八百料,但却只有两艘,而且这两艘船还是最初攻打麻顺时杨林采买回来的。
虽然当时被邹润雄赳赳气昂昂冠以了伏波和扬威的名号,但是这改变不了它俩本身是货船的事实,麻顺之战结束后,这两艘船就成了砣矶岛私盐买卖的主力货运船,最近因为战事紧张,才不得不把它们重新改头换面一番,拉出来撑场子。
除了这两艘大船,就是十六艘海鹘和艨艟,再往下就是十七艘小型的刀鱼船及其他杂船。
这么一看,自然是劣势凸显,不过除了这两点以外,砣矶岛船队也有其自身的优点——那就是形制统一,船速相仿。
除了在水军建立之初,那时候条件有限,邹润只能有啥船用啥船,但在水军颇具雏形、尤其是有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