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067章 五百三十万辆订单,李爱国开建摩托车总装厂,放映员阎埠贵  四合院里的火车司机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1067章 五百三十万辆订单,李爱国开建摩托车总装厂,放映员阎埠贵 (第2/3页)

拆解成一个个简单的配件,更容易生产,也容易扩大产量。

    “那装配呢?”

    李爱国道:“我建议成立摩托车总装厂。”

    “总装厂是脑袋,代工厂是躯干,制造发动机的车间是心脏,这个办法分工明确,效率很高。”滕领导点点头,赞同李爱国的意见。

    有领导提出了疑问:“只是这总装厂的工人从哪里来?熟练的工人需要培训,这都需要时间。”

    李爱国道:“领导,工业大学的第一批学员已经学习了几个月,咱们可以先拉上去,再从前门机务段摩托车车间里抽调一批老师傅过去。”

    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现在搞生产就像是打仗,就算是刚接受了培训的新兵也得上战场。

    学习可以在下班之后继续,尽量降低对学员的影响。

    几个领导讨论了一阵子,觉得这是目前最开始的办法了。

    “那好,你们回去准备吧,我立马把这个方案汇报上去,你们回去后马上布置工作。”

    这种规模的工厂,滕领导已经能够当家做主了,可是这次关系到几百万辆摩托车,也不敢大意。

    会议结束后,邢段长带着李爱国乘坐大越野朝着前门机务段驶去。

    一路上,邢段长都一声不吭。

    直到看到了前门机务段的破旧大门,他才叹口气说道:“爱国,我看咱们这大门有点小了,应该改建个大一点的。”

    要是总装厂建成,前门机务段内附属工厂的工人数量,将会远超过铁道职工。

    邢段长有些搞不清自己到底是铁道上的段长,还是国营工厂的厂长了。

    “确实应该扩大了。”李爱国点点头。

    回到段里面,邢段长立刻把段里面的领导全都召集起来,宣布了即将筹划总装厂、扩建摩托车车间的计划。

    那些领导们的表情跟他在部委的时候一模一样,下巴当时就惊掉了。

    邢段长没等他们缓过神来,又抛出一枚重磅炸弹。

    “根据目前的规划,总装厂的首批工人是八千人,其中咱们前门机务段摩托车车间支援一千人,工业大学支援五百人。

    剩下的六千五百工人优先从铁道职工家属中选取,愿意加入的可以报名。

    这一次的招聘范围不局限于职工子弟,职工的直系亲属也可以报名。

    标准不能降低,如果咱们段里面的报名人数不够,全局的职工家属都能报名。”

    铁道职工大部分是拖家带口来到京城。

    只有一个人有正式工作,段里面没少为安置职工家属发愁。

    现在自家职工家属竟然不够用了,这还是破天荒的第一遭。

    前门机务段的领导好像感觉到有点光荣。

    总装厂招人的消息传出去后。

    怀柔北机务段、丰台机务段、津城机务段等机务段的职工家属踊跃报名。

    没几天的功夫,六千五百工人全都到齐了。

    这些职工被暂时安排在前门机务段的仓库里。

    后勤科连夜从粮库拨付首批两万斤杂粮,仓库外支起十口大灶昼夜蒸馍,前门机务段铁道医院抽调十五名医生组建临时医疗点。

    邢段长还派人给仓库里装上高低床,配备了吊扇,还在旁边额外建造了两个大厕所。

    条件艰苦了一点,不过跟父辈相比较,生活已经好多了,谁都没有喊苦。

    由于总装厂还没建成,他们暂时被安排在摩托车车间里,帮着那些老师傅们打下手,顺带着熟悉制造工作。

    李爱国还搞了个老带新的活动,在培训学员中表现得优秀的老师傅,将得到二十斤精白面,还能挂大红花。

    至于工业大学那边,就更令人兴奋了。

    那些铁道职工让自己的孩子报名,本来想着等四年后,让他们能进到铁道上工作。

    这才几个月的功夫,他们就成为了正式的职工,还负责装配摩托车,福利待遇比铁道职工还要好。

    那些原本持观望态度的家属,得知工业大学再次招生的消息后,招生处的门口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与此同时,滕领导也从海子里拿到了批复。

    原本的十五家地方代工厂,被扩大到了五十家,这些工厂优先生产摩托车配件。

    为了方便运输材料,新增的代工厂距离铁轨都不远,铁道部发挥自身优势,在当地建造了转运站。

    总装厂位于前门机务段北边,由铁道兵一师负责建造。

    在开建之初就通了铁轨,方便运输建筑材料。

    等总装厂建成之后,组装好的摩托车可以通过这两条铁轨直接运出工厂,直接送到港城。

    新一轮的工业扩张就这样开始了,铁道部召开了大会。

    在会上滕领导提出了大干300天的口号,号召全体铁道人积极支持摩托车的生产工作,加班加点完成生产任务。

    当然了,该有的福利待遇一点都没落下,现在海克斯科技跟南美一些经销商达成了摩托车换牛肉的协议。

    协议中明确约定:1辆50CC红星摩托可兑换1500公斤南美冻牛肉(按国际冻肉价折合,与摩托车的批发价持平),且海运费用由南美经销商承担。

    后勤科据此核算,每名工人月均消耗约1.5公斤牛肉,‘十斤福利’绰绰有余。

    每个参加大生产的职工,每天都能吃肉,每个月还能额外获得十斤牛肉,带回去给老婆孩子。

    摩托车运出去,大批牛肉源源不断的运进来,工人们吃了牛肉,有力气组装摩托车,实现了良性循环。

    “爱国哥,听说你们前门机务段又热闹了起来。”

    傍晚回到家,陈雪茹把李爱国带回来的牛肉,做成了红烧牛肉,屋内充满了浓郁的牛肉香味。

    “这阵子开了新厂子,大概要招几千人。你怎么知道了?”李爱国感到有些奇怪。

    “不知道许大茂从哪里听到了消息,刘岚托我打听许大茂是不是符合招工标准。”

    陈雪茹一边说着,一边拿着锅铲翻炒牛肉,看到李爱国烧的火太大了,还提醒了两句。

    “这次还是仅限于铁道职工家属,许大茂跟铁道没关系,肯定是不行了。”李爱国说了段里面的规定。

    “可惜了。”

    李爱国还是觉得奇怪:“许大茂虽挨了批评,毕竟是放映员,为什么想着来铁道上。”

    “我也不清楚,是刘岚托我问一下。”

    说完话,红烧牛肉做好了,土豆都快煮化了,在上面撒点冲葱花花,盛到盘子里面,味道喷香。

    陈雪茹请来了刘大娘和何雨水一块吃饭。

    “这牛肉真好吃。”何雨水还是第一次吃到这么好吃的牛肉,大米饭吃了两碗。

    吃着饭,又扯起了许大茂的事情,刘大娘经常在大院里了解情况。

    “许吉祥当初为了救许大茂出来,换了不少钱,有很多是借来的,他应该是想着铁道职工工资高一点吧。”

    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