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079章 联合实验室、116车间、二大爷晋升七级工、李爱国力大飞砖  四合院里的火车司机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简介

    第1079章 联合实验室、116车间、二大爷晋升七级工、李爱国力大飞砖 (第3/3页)

国连说了两声好,“我之前见过您设计的‘松花江一号’,那机型是真不错,最后没能量产,实在太可惜了。”

    这话一出口,齐教授看向李爱国的眼神顿时亮了亮,带着点意外:“没想到还有人记得‘松花江一号’。”

    松花江一号是齐教授前两年设计的一款轻型运输机,只是经过三个月的研发,就实现了首飞。

    但是因为当时情况特殊,再加上国内决定由320厂大批生产运5,没有资源继续推进松花江一号的改进和量产工作,最终项目终止。

    几架样机曾被送到戈壁滩执行短途运输任务,李爱国乘坐过两次,质量其实相当不错。

    “都是上面的统一安排,咱们做研究的,服从大局是本分。”

    齐教授语气平和,虽说对“松花江一号”的夭折仍有惋惜,但后来看到运 5的综合性能确实远超前者,也觉得当初的决定没毛病。

    李爱国对齐教授的觉悟更佩服了几分。

    也是,像齐教授这种在解放前在航空研究院飞机设计组工作的飞机设计师,当年那边曾开出高价要带他们离开,要是没有觉悟,岂能留在这边。

    齐教授这次带了五名研究员,全都是跟直升机研究有关的。

    再加上工作室的七名研究员,组成了联合实验室的攻坚研究力量。

    为了便于管理,便于有关部门调运物资,联合实验室在内部也起了个代号,名叫116车间。

    116车间内由齐教授担任车间主任,李爱国担任副主任。

    116车间内的成员分为两部分,李爱国带着周高飞配合齐教授做核心研究,能接触全部关键资料。

    宗先锋和几位汽车技术专家则继续推进铣车复合加工中心的制造,同时给核心研究做辅助支援。

    其他研究员倒没什么意见,能参与这么重要的项目,本身就是种认可。可周高飞心里替宗先锋犯嘀咕。

    在他看来,宗先锋来得比自己早,技术水平也更扎实,没进核心组实在说不过去。

    休息时,周高飞拉着宗先锋小声说:“先锋,要不我找爱国同志说说,给你争取下进核心组的机会?”

    “千万别,爱国同志既然这样安排,肯定有他的用意。”宗先锋为周高飞能够想到自己而感到兴奋。

    要说他心中没有委屈,那肯定是骗人的,毕竟这也许是他这辈子唯一一次接触到军工发动机研究的机会。

    但是宗先锋还是拒绝了周高飞,还叮嘱道:“咱们工作室跟普通研究所不一样,纪律必须摆在头一位,这点你得记牢。”

    “明白。”周高飞重重点头。

    116车间的工作地点就在工作室北边的一个小院子内,院子和铣车复合加工中心相通。

    齐教授在李爱国的引导下,参观了车床中心。

    只是一眼,他就知道这次跟前门机务段成立联合实验室是个明智的选择。

    “爱国,这台车床的精度怎么样?”齐教授戴上手套检查了车床,有些爱不释手了。

    没有谁比他能理解车床对于航空工业的重要性了,咱们这边不缺乏优秀的设计师,缺的是能把设计变成现实的工具。

    “三轴重复定位精度为0.006/0.006/0.015mm,B/C轴重复定位精度约12角秒”李爱国简单介绍了铣车复合加工中心的设计精度。

    齐教授听得目瞪口呆。

    三轴是平面轴,B/C轴是空间轴,加起来可以已实现五轴联动,这种精度就算是在国外,也算得上是一流了。

    等他听说为了制造铣车复合加工中心,李爱国特意从海外搞来了最先进的三轴车床,还花费高价进口一大批管制材料,也能理解铁道部为何不把李爱国调过去了。

    搞研究不是只有满腔热情就行了,还需要巨大的物资基础。

    要是哈飞有前门机务段的海量资源,松花江一号也不用放弃了,改造一下,当做农业撒药飞机也挺好。

    铣车复合加工中心虽没建造好,已经被齐教授寄予了厚望。

    五轴联动加工系统,可以完成扇叶型面切削,硬质合金球头铣刀加工空间自由曲面,需控制曲率与薄壁变形。

    可以说要是没有这玩意,涡轮轴发动机只能成为空谈。

    不过,最让齐教授在意的,还是李爱国对涡轮轴技术的理解。

    当天下午,核心组开了场技术座谈会。李爱国一开口,就没让人失望:“目前风扇的合金叶片强度不够,要想达到 51000转/分钟的转速,我建议换成钛合金叶片,再做定向凝固合金喷涂处理。”

    齐教授本来以为李爱国是外行,听到这里,就知道他对于发动机至少对于涡轮风扇的理解远超一般专家了。

    “爱国同志,你对发动机整体结构有什么想法?”齐教授追问。

    “我考虑用轴流-离心复合压气机结构,燃烧室搞成离心甩油折流式环形的,这样能最大限度提升燃烧效率。”

    李爱国接着说,“具体来说,发动机主要由压气机、燃烧室、燃气发生器、反涡轮、减速器这几部分组成。”

    说着,他拿出一张手绘的发动机结构图。

    图纸画得不算标准,线条还有点粗糙,可齐教授越看越惊讶。

    就拿压气机来说,双排整流叶片精铸成一整体,这个结构既能最大限度的减轻重量,又结实耐造。

    燃烧室则采取了12个孔道设计,由于甩油压力极高,燃油雾化质量好。

    看着图纸,齐教授的呼吸渐渐变快。

    要是真按照李爱国的设计,把涡轮轴发动机搞出来,这发动机的功率能达到多少?

    “起飞功率预计为2200马力,持续功率为1120马力,紧急功率为1761马力可以持续一分钟半。”

    齐教授和那些研究员们的嘴巴彻底合不拢了。

    “2200马力这能够挂载导弹了。”

    “装几挺航炮也足够了。”

    齐教授深吸口气,再次看向李爱国。

    “爱国同志,这玩意作为直升机的发动机,是不是太可惜了?”

    “教授,您不觉得咱们很需要一款能够在战场上提供近距离火力支援,同时能够在抢险救灾中发挥重大作用的直升机吗?”李爱国站起身。

    “力大飞砖”这道理,在航空领域同样适用。

    只要动力够强,再把启动性能做好,就能造出实用的机型。

    国产直升机的发展一直不容易,武装直升机更是长期依赖进口,直到武直- 10问世才打破僵局。

    每次遇上自然灾害,也常因为直升机性能不够,得借国外的机子用。

    李爱国心里清楚,自己设计的这款发动机,虽说受限于技术条件,比不上后世的尖端产品,但至少能让现状往前迈一步。

    齐教授自然也懂这些,他的情绪渐渐激动起来,伸手握住李爱国的手:“爱国同志,合作愉快!”

    “合作愉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