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390章 莫斯科在上强度(第三更,求订阅)  回到过去做财阀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2390章 莫斯科在上强度(第三更,求订阅) (第2/3页)

才是上位者最应该做的事情。

    给调查部的任务是什么?

    就是尽可能的让埃赛俄比亚成为俄国的出血孔,只要他们能够达成这一点,无论他们做什么,官邸都会批准。

    当然,这个“无论”是有前提的,总不能违反人类良知的底线吧。

    这种事情,自然会有调查部那边自己去把握。

    和过去一样,清晨在翻看了调查部送来的《每日情报简报》时,李毅安和过去一样,把重点放在美苏等国的情报上,经过几十年的耕耘,现在的调查部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对西方各国的渗透。

    但唯独对苏联的渗透基本上为零。所以情报都是通过公开渠道获得的。

    “……勃列日涅夫在克里姆林宫接见埃赛俄比亚代表时表示,将会继续履行国际主义义务,为其抵抗帝国主义入侵援助……”

    这意味着什么?

    就是表明埃赛俄比亚对克里姆林宫的重要性了,所谓“国际主义义务”,是在克里姆林宫做出全面援助埃赛俄比亚的决定后,其《真理报》发表社论《国际主义者的神圣使命》,将其的在埃赛军事行动定义为“应埃赛政府请求,协助清除帝国主义代理人”。文中特别强调苏军行动是“履行阵营集体安全义务”。

    后来他们又发表声明称:“苏联军事存在是防止埃赛俄比亚沦为帝国主义傀儡的必要措施”。

    总之一句话,埃赛俄比亚战争的重要性,在莫斯科那边被不断的“升华”,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但是,除了官方渠道之外,调查部并没有办法获得更多的关于克里姆林宫的消息,除非是对方主动透露给自己。

    这一点并不仅仅只是调查部独有的,事实上,美国也是如此,要不然的话,美国也不至于在克里姆林宫的权力更迭中做出误判。

    “铁幕之所以被称为铁幕,就是在于此,这是一道看不见的围墙,对于围墙里的一切,我们只能用猜测去判断。”

    在如此感慨一声之后,李易安的神情中充满了无奈。

    这种无奈也正是这个时代所有西方国家和莫斯科打交道时普遍存在的现况。

    “因为在围墙里没有我们的人。”

    贾文涛说道:

    “不仅在围墙里没有我们的人,甚至我们想要去收买围墙外的人也是非常困难的,即便是偶尔会有一些人倒向我们,但是他们的级别都是非常低的,顶多只能够提供一些战术上的情报,但是对于高层……基本上一无所知。”

    李毅安点了点头,然后用手指点了一下桌面上的简报。

    “所以我们对于包括苏联在内的东方国家只能够通过他们的公开信息,去解读对方释放出来的信号。嗯……”

    这个时候,李毅安就想起动不动就会问这个释放什么信号?那个释放的是什么信号?

    其实,这都是铁幕另一边的特色,只不过,不像现在这么极端而已。

    本质上这种释放信号和对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