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469章 落网了(4k)  四合院:我边做科研边吃瓜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1469章 落网了(4k) (第2/3页)

通电!”

    “自检!”

    “打开发射管!”

    随着一条条的指令完成,这枚鱼雷已经处于待发状态。

    指挥中心里,几位同志对望一眼,其中一位道:“发射吧!”

    虽然这是第一次试验,但是伸头也是一刀缩头还是一刀,总要走那么一遭的。

    “发射!”

    随着一声令下,水下发射实验室里的一个压缩空气开关被打开,高压空气将连接着的水压入发射管。

    高压空气是不会直接冲入发射管发射的,如果那样的话,会产生大量的气泡和较大的声响,暴露自身。而且发射管被空气占据,会带来潜艇重心的变化,对潜艇的姿态带来不利的影响。

    而且,这些压缩空气是非常宝贵的,绝不可能直接放到海里去,而是要回收利用。

    随着固定销钉回缩,高压水涌入发射管,鱼雷带着导线冲出发射管,螺旋桨转动,向着远方驶去。

    发射系统完整的模拟着潜艇水下发射的整个流程,在发射鱼雷后,有条不紊的开始回收气体等一系列动作,至于关盖排水,还早得很,这是线导鱼雷,还有一条导线连在鱼雷的屁股上呢。

    各种仪器设备和鱼雷自身,都在不停的回传着鱼雷的位置信息。

    而其中最重要的,自然是来自捷联惯导系统的信号,这些信号能实时解算出鱼雷的位置,是线导最重要的基础数据。

    指挥中心的一个显示屏上,两条线齐头并进,虽然分为上下两排,但是形状极为相似。

    同志们带着一点担心,紧张的盯着这两条线的变化。

    这两条线,一条是制导控制信号输出,一条是鱼雷的实际航迹,两条线重合度越高,就意味着制导越准。

    大家都有些紧张,这是这一批新式鱼雷中,最简单、技术难度最低的一种。虽然另外的声自导鱼雷,获得了来自高卢的火箭助飞鱼雷的技术支持,但是从难度上来说,还是线导鱼雷最低,而且控制本身是最可靠的。而尾流制导,现在还在发展中。

    毕竟难度有高低,发展的先后也有区别。

    相对难度低可靠性高的线导,自然是最优先发展,而且也是速度最快的,至于打得准不准,那不是线导系统的问题,而是探测系统的问题。

    就是这个最简单的制导鱼雷,都让同志们捏了一把汗。

    鱼雷的速度大概50公里/小时,要到达预定目标,需要航行6分钟以上。至于为什么这么慢,那就是另外一个故事。

    这个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是让同志们很是煎熬。

    见同志们都很紧张,一位同志笑着安慰道:“不用紧张不用紧张,至少我能保证线是不会断的。有陆军反坦克导弹的经验,这个我有信心。”

    水里有浮力,而且鱼雷的航速和导弹相比,可谓是一个地下一个天上,能经受得住线导导弹的考验,这些经验对于线导鱼雷来说非常有用。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第一次试验,很多事情想象不到的。你要真能保证不断线,我就能保证把鱼雷引向既定目标。”另外一位同志笑道。

    此时,制导信号和鱼雷航迹两条线还在屏幕上向前推进,让同志们有些放心的是,两条线几乎能完全重合,这意味着鱼雷的制导效果非常好,而且很稳定。

    “4公里了!”不带制导的极限航程试验此前就做过,但是在制导下的射程和极限航程那是两码事。

    而这个4公里,至少意味着鱼雷的制导射程已经达到了研究目标值的80%,算是能保底交差。

    “就差最后一哆嗦了!”一位同志道。

    最后这1公里,虽然只花一分多钟,但显得很是漫长。

    好消息是,两条线依然重合,就算考虑到数据误差,这个图像也非常完美。

    “嘀嘀嘀嘀”,一台数据接收设备亮着红灯,叫了起来。

    “哈哈哈,太好了,落网了!”一位同志大笑道。

    这句“落网了”就很灵性。

    这台接收设备,只接收一个信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