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4章、江心夜雾浓 (第2/3页)
道,语气随意得像是在交代一桩寻常文事,“记住,要亲眼看着他收下。”
仆人领命而去。
那“墨香斋”明面上是家书局,实则是一处隐秘联络点。
老张此举,并非直接插手,而是将一个“太子行程受阻,疑似遭遇不明袭击”的消息,巧妙地递给了那些忠于李唐皇室却又与长孙无忌不甚和睦的势力。
消息很快就传递开来,御史台几位素以刚直闻名的御史闻风而动,虽不敢直接弹劾长孙无忌,却已开始留意沿途驿报,并暗中遣人查探江面匪患,并暗中协调长安之中靠得住的将军,调遣人马前去接应。
数日后,李治船队将入淮水水域。
夜色中,岸上忽然亮起数十火把,一队衣甲鲜明的骑兵沿江岸并行,马上骑士皆佩禁军腰牌,为首将领隔江抱拳,声如洪钟:
“末将奉长安令,特来护卫太子殿下銮驾!请殿下安心前行!”
声音透过江风,清晰传来。船上侍卫立刻戒备,李治却走到船头,望着对岸那一片火光,脸上露出了返京以来的第一抹真切笑容。
他回头对身侧的小武道:“师姐,你看,援手来了。”
小武凝目望去轻轻点头:“应当是京城北衙禁军的人,看来长安城里已有人坐不住了。”
李治负手而立,他知道这并非代表高枕无忧,父亲说过在权力斗争中,除了真的是水平能力地位高过自己非常多,否则即便是父母兄弟也不都可以相信,所以这些禁军是护卫,也未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监视。但至少这表明长孙无忌已不能完全掌控局面,朝中自有力量在试图平衡。
前方的路依旧迷雾重重,但他已不再是那个躲在蚊香暖玉里的少年了。
将要抵达长安时,已是初冬。大西北的初冬,满目肃杀之意。
厚重的灰云低低压着太极宫的重檐飞角,连往日喧嚣的东西两市,也因这连日阴霾而显得沉闷无比。
老张裹着一件半旧的狐皮大氅,揣着手,慢悠悠踱进平康坊一处不起眼的茶舍。堂内暖意融融,茶香与炭火气混在一起,有一种慵懒的味道,但如果是夏林在这就能知道,这哪是什么慵懒味道,这他娘的是一氧化碳浓度过高,快中毒了那可不慵懒么,几位文士模样的茶客正低声交谈,见他进来,皆起身拱手,口称“张公”。
他走过去把窗户推了开来:“当年我与道生二人,就因为这东西差点殒命洛阳,窗户还是开一些比较好,不然会中毒的……”
“山长,听闻太子殿下已过洛阳,不日便将抵京,只是这一路,似乎不甚太平。”
一位身着青袍的文士蹙眉道,此人是门下省给事中王琰,素来清正,曾经在洪都豫章书院读过书,见了老张也得叫一声山长。。
另一人接口,语气带着忧愤:“光天化日,竟有匪类敢觊觎储君銮驾!沿途州县、各卫府兵,难道都是摆设不成?依我看,此事背后定有蹊跷!”
老张捧着暖热的茶杯,氤氲水汽模糊了他镜片后的眼神,他只悠悠叹道:“太子乃国本,年少归京,有些人心中不安,也是常情。”
他这话说得含糊,却将矛头隐隐指向了某些心中不安之人,在座皆是人精,如何听不出弦外之音?联想到近日长孙无忌一党在朝中打压异己、把持政务的行径,心中各自凛然。
“山长。”王琰压低了声音:“如今秦王卧病,政事堂几为长孙相公一言所决。长此以往,恐非国家之福。太子归来,名分虽定,然则年少,若无人扶持……”
老张抬眼看了看他,微微一笑,不置可否,只是转开了话题,品评起案上新沏的蒙顶石花来。
他今日来此,并非要直接串联什么,而是要点燃这些清流官员心中的那点忠君忧国之心火,让他们自发地去关注、去议论,形成一股无形的舆论压力就够了。有些事,他这魏臣可是不宜亲自下场,但借力打力,正是他所长。
茶散人离,老张登上马车,车厢内早已有一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