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总算来了 (第1/3页)
可以说,若是当今晋帝突然暴毙,这几位爷只需稍一串联,天下大乱也就在反掌之间。
想到这里,许宣这位“白莲圣父”的眼神变得有些微妙起来,似乎想到了某些不太和谐的可能性……
“咳咳,”他轻咳两声,收敛心神,“走吧,石王。”
于是,许宣便带着石王踏入了沛国地界,并直接降临于蕲县。
此地对于后世之人而言,颇具“打开”历史的意义。只因县城东南角,便是那鼎鼎大名的“大泽乡”。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大泽乡这个名字可谓如雷贯耳。
它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平民起义的爆发地,更留下了一句响彻千古的金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然而将视线拉回到当前这个时代,这个具体的地点它却显得毫不起眼。
荒芜,偏僻,或许只有些残破的土垣和当地老人口中模糊的传说。
那位高高在上的沛顺王,恐怕压根不会在意自己广袤封国的某个角落,还有这么一小片承载着历史厚重之地的名望。
因为在当世之人眼中,并无“第一次大规模平民起义”这般后世总结的历史概念。
大泽乡之事,不过是被归为王朝末年诸多造反与叛乱中的一桩,且世人对于首事者陈胜的评价,实在算不得高。
在秦之后的大多数朝代里,陈胜多被视为叛逆之首,反臣贼子,其事迹一度被刻意淡化,甚至禁绝民间私祭,唯恐其“首乱”之名蛊惑人心。
唯有一个朝代对陈胜给予了相对公允的待遇,那便是汉朝。
太史公司马迁,这位史学巨擘虽在记述某些人物时难免掺入个人好恶,但在对待陈胜时,笔触却显得颇为克制与中立。
在《史记·陈涉世家》中,既肯定了陈胜“首事反秦之功至大”,又因其曾建立“张楚”政权,故破例将其列入记载诸侯王公的“世家”体例,给予了极高的历史地位。
当然,其中也不乏负面的描摹,如“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材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点明其出身卑微、才具平平;更留下了“夥涉为王”这等讥讽骤贵之人得意忘本的成语。
然而,最感怀其功绩并给予实质认可的,当属汉高祖刘邦。
他明确承认了陈胜“一夫发难而七庙隳”的首义之功,特旨在淮阳东关修建了一座陈胜庙,准其分享人道香火,承认其历史地位。
“不愧是被史书记载身负‘祖龙相’,能在始皇之后搅动风云的奇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