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正义招新 (第1/3页)
看着慧忍那紧握的拳头和几乎要喷出火的眼神,许宣却并未顺势煽风点火。
“《大智度论》有云:‘嗔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无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为最坚;诸心病中,第一难治。’又言:‘嗔恚能毁坏善事,如毒能毁药。’”
“莫要让一时之怒,坏了多年清修。”
没有立刻答应或怂恿对方去做什么,也不是以退为进的手段。
许宣固然可以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轻易引导这位实力不俗的禅宗方丈,将临济院的怒火引向梁王府,为自己在北方拉拢一个强有力的盟友。
但那样做,实在是不够讲究,落了下乘。
更重要的是,禅宗修行讲究“以心印心”,法门神妙无比,且很多时候颇有些不讲道理的顿悟特性。
可能前一秒还怒火中烧,后一秒因一句机锋便勘破迷障,认为“嗔怒亦是空”,立地顿悟。
这种不确定性太强。
所以,许宣选择将选择权交还给慧忍自己。
只是点出嗔恚之害,至于对方是选择恪守戒律,还是选择任由怒火燃烧,因果自担。
慧忍闻言,深吸一口气,强行压下翻腾的气血,双手合十,对着许宣恭敬一礼:“阿弥陀佛,多谢大僧持戒提醒,贫僧受教。”
然而话锋随即一转,那双铜铃般的眼中,怒火并未熄灭,反而沉淀为一种更为坚定的东西:
“但《大日经疏》有言:‘忿怒相者,非是嗔恚,乃大悲心之猛利相也。’”
“我佛慈悲,为度化那些刚强难化执迷不悟的众生,有时亦会示现威猛忿怒之相,以金刚之力摧毁其烦恼业障,扫除其觉悟路上的魔障。此相外表凶猛,本质仍是慈悲济世的体现,是为‘慈怒’!”
许宣听了,心中不由点头,是正经和尚该说的话。
这也是佛门为什么传播力如此之强、适应性如此之广的原因之一。
同样一种情绪,同样一种行为,可以有正反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
可以是需要戒除的“嗔恚”,也可以是代表慈悲的“忿怒相”。具体用哪个解释,全看自身能否“持”得住本心,能否圆得上说法。
能持得住,说得通,那便是对的,是佛法慈悲的方便显现;持不住,圆不回,那便是入了魔道,被心火所焚。
许宣本人更是其中翘楚,最擅长以魔道行仁心,降服了不少外魔。
既然慧忍和尚选择了后者,要以此事修这“忿怒相”,要将这满腔怒火转化为降魔卫道的“慈怒”……
那便是志同道合,可以并肩作战的“好兄弟”了。
然后,法海禅师就拿出了自己的真本领。
作为一位在江南地区历经风雨,堪称当前佛门里最擅长对付各种权贵,处理棘手麻烦的“特种和尚”。许某人对于如何应对梁王府这等层次的势力,早已是驾轻就熟。
此刻随手就从丰富的经验储备里掏出了几整套详尽的行动方案计划,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当然,为了避免吓到眼前这位心思还算“质朴”的禅宗和尚,还是特意筛选了一番。
选择了其中手段相对轻柔、过程比较正面、看起来更符合高僧身份的方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