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光速投诚 (第2/3页)
装到牙齿的战争堡垒。
上次借着诊病之名匆匆一瞥,已窥见其中遍布的隐匿法阵、镇压灵物,以及那些气息晦涩、散布于各关键节点的供奉高手。
更不用说周边随时可驰援的军队,以及那笼罩整个王府、万法难侵的人道气运华盖。
奢华的亭台楼阁之下,是冰冷坚硬的防御内核。
至于慧忍所说的继续抽丝剥茧、寻找神罚出现的具体原因……在他看来,未免有些过于天真了。
当梁王已然毫不掩饰地动用死手,双方立场便已彻底分明,是不死不休的敌人。
到了这个地步,再去纠结“他为何要引发神罚”或者“神罚的具体机制如何”,意义已然不大。
等到彻底击败了对方,若那时还有闲暇,自然可以慢慢探索背后的缘由,说不定还能欣赏一下对手痛哭流涕、跪地讨饶的‘精彩’环节。
若是没空,解决了梁王府这摊子事还得赶着入京参加春闱考试呢,哪有功夫管他什么‘为什么’不‘为什么’的。
对许宣而言,效率很关键。
想清楚了这一点不再犹豫,立刻开始了第二轮针对梁王府的布局和试探。
同样是出剑,但上一次是隔空遥击,借力打力,将梁王逼离老巢。而这一次剑锋将更直接地围绕梁王府本身而出!
至于传播消息的方式嘛,肯定不能再通过官方渠道的流言,也不适合再动用慧忍和尚的佛门关系网。
这一次是真的要用上一些“白莲”手段了。
不知众位还记得那位蓟县县令吗?
就是那个已经被朝廷定罪、押解入京,被满朝文武默契地推出来,准备以一己之力扛下沛国‘日夜出’惊天异象的“奇男子”。
这位县令在“机缘巧合”下,曾向“大慈法王”忏悔告解过,提及他有一位在梁国担任要职的至交好友,曾经犯下过不少极其“攒劲”的罪责,细节堪称惊世骇俗。
“现在,是时候让这些‘攒劲’的故事,重见天日了。”
是夜,梁国下属的虞县。
夏禹时期封舜帝之子商均于此,史称“有虞”。当年少康复兴夏朝,也曾逃亡至虞城西部的纶城,以此地为根基,积蓄力量,终成中兴大业。
此地地处黄淮平原腹地,地势平坦开阔,惠济河、虬龙沟等水系如脉络般贯穿全境,滋养着这片古老的土地。
论历史,它承载着上古圣王与王朝兴替的印记;论地理,它位居中原要冲,水陆皆宜。
行至北境,方知何为中华文明的核心区——脚下每一寸土地,似乎都曾印刻过王侯将相的足迹,都曾回荡过历史的钟吕之音。
而今晚,又一段与“王侯”相关的劲爆隐秘的故事,将从这古老的土地上悄然蔓延开来。
深夜来此,许宣的目标自然是找这位虞县县令“聊聊”。
作为一位懂礼节的教书先生,在白天时就先派石王往县衙送了一封拜帖,免得深夜突兀到访,让对方过于惊恐,失了体面。
当然,这封拜帖的开端并非寒暄客套,而是直截了当地写了一个小故事:
“二十七年前,有三个赴京赶考的书生,途经太原郊外,曾于月下盟誓,相约他日同朝为官,匡扶社稷。然其中两人,见财起意,为夺同伴传家玉佩及盘缠,竟于荒庙之中,以砚台猛击其脑后,弃尸于枯井……”
故事写得简明扼要,却将时间、地点、人物关系、作案手段交代得一清二楚。
那虞县县令在书房中独自看完这封拜帖后,脸色瞬间变得精彩无比,青红交加,冷汗涔涔而下。
强作镇定,随后竟寻了个由头将三名知晓他不少隐秘的心腹手下唤入内室,亲自监督,乱棍杖毙!
试图以此灭口,掩盖可能存在的知情者。
同时心中已是惊涛骇浪,飞速思索:“到底是谁!是谁透露了咱的老底?!搞得如此被动!”
“难不成……是那位‘老友’?”
他想起故事中的另一个书生。
“可他不是……在自家地盘上刚干了一场好大的祸事,已经被锁拿进京,自身难保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