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53章 说句公道话  从梁祝开始燃烧世界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653章 说句公道话 (第2/3页)

全反转了。本该代表廷尉府问询的陆耽,此刻反倒成了被审讯的对象。

    傅天仇正逼着他交代:为何中央衙门会对这等诬告坐视不理?是不是有人故意纵容?背后是谁在兴风作浪?

    “下官、下官实在.”陆耽支支吾吾,后背已经湿透。

    许宣终于轻笑一声,施施然加入战局。

    “傅大人一心为国,这其中定然是有人故意构陷。”他指尖轻叩茶盏,发出清脆的声响,“不如这样——让陆学长把廷尉府收到的所谓‘证据’呈给您亲自过目,以大人明察秋毫之能,定能辨明真伪。”

    嘎~~~

    话音未落,书房内骤然安静。

    傅天仇花白的眉毛猛地一跳,方才还气势如虹的怒斥戛然而止。老人眯起眼睛,重新审视着这个看似温润的年轻人——

    好小子,在这儿等着我呢!

    他默默收回了先前的赞赏。这哪是什么谦逊后生?分明是个懂争斗的高手。

    想来炮制证据的人既然敢拿出去,那必然是有的,否则如何敢针对自己。

    而自己大概率也解不开这种招式,若是往常直接打成陷害即可。

    朝堂博弈从来不是讲证据的地方,而是比谁声势更壮、气焰更盛。

    比如汉朝时期的‘三公谣言奏事’,即三公府掾及公卿可根据传闻弹劾劾奏官员。

    这是明确合法的制度,由此开始往后御史正式获得‘风闻奏事’的权利,成为了封建监察制度的一部分。

    在这套游戏规则里别说初出茅庐的陆耽,就连许宣也得甘拜下风。

    于是圣父的打法也很简单,干脆跳出来,陆学长好歹也是跟着盛教书学习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别忘了刑名是要讲证据的。

    只要把东西摆出来再让对方来辩驳,无论怎么说都会有几分苍白。

    毕竟事情的真相只有一个。

    果然傅天仇的心态急转直下,失去了之前那种高位大员挥斥方遒的气度。

    接下来的交锋突然变得克制起来。三人竟真就那些荒诞的“证据”逐条讨论,傅大人甚至不得不耐着性子解释某年某月某日的行踪。

    这就是刑名的强硬,区别于风闻奏事的力量。

    盛教授没有告退之时就是这么锤御史的。

    几炷香后陆耽也得到了该有的回应,这些已经足以交差。

    剩下的评断不是他该做的事情。

    当话题转向苏州郡守邓攸一案时,书房内的温度仿佛又降了几度。

    “此案调查一年有余.”傅天仇摩挲着案几上的卷宗,指节敲在竹简上发出沉闷的声响,“老夫现在怀疑,问题的根源不在苏州,而在洛阳。”

    他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那是多年御史生涯磨砺出的政治嗅觉。

    若换作从前早该拍案而起,用这份怀疑去弹劾刑部怠政、吏部渎职。

    但如今.

    老人低头看了看自己浆洗得发白的督办官服,嘴角扯出一抹苦笑。

    离京时看似加封实为贬谪的“扬州督办”头衔,就像一道无形的枷锁——他必须拿出实实在在的政绩,而非仅凭直觉喷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