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0庆功宴 (第1/3页)
6月19日,星期天,科研班开庆功宴的日子。
唐植桐睡了个小懒觉,八点才起床洗漱吃饭。
给家里担了两趟水,在小王同学的催促下,终于骑上自行车去了妇联。
临出门前,小王同学塞了一斤半粮票给唐植桐,让他把昨儿借同学的饭票给还上。
唐植桐想挠头但忍住了,撒一个谎得用另一个谎来圆。
粮票是本地粮票,过期作废,这一斤半粮票该怎么处理?
在骑出花市大街前,唐植桐看到有个小商贩摇着拨浪鼓招揽生意。
这个拨浪鼓不是小孩子常玩的那种蒙皮鼓,而是特制的,鼓面是个铜钹,左右各挂一个铁坠,摇起来动静很大,声浪不怎么费力就能穿透三四十米。
在早年间的四九城,摇这种拨浪鼓的一般是货郎,也是“八不语”中的一门行当。
这类货郎刚开始是卖针头线脑,由于以前大户人家不允许自家的大姑娘小媳妇抛头露面,而她们在家的时候又以做女红居多,所以对针头线脑需求量比较大。
据说为了招揽这类生意,才诞生了这么个行当。
也许是因为见识了这个群体的消费能力,也许是摸准了需求,很多货郎在针头线脑的基础上又增加了香粉、胭脂、梳头油、胰子、头花等女性用品。
也有人不将货郎归为“八不语”,因为后来货郎为了让这帮潜在群体更快的知道自己上了新产品,在摇拨浪鼓之余,又增加了吆喝声。
眼前的这个货郎也不例外,除了卖针头线脑,还附带着招揽小孩子的生意,用废品换樱桃。
用完的牙膏皮、喝完的空酒瓶、闲置的废铜烂铁,哪怕是个酒瓶盖,只要拿来,统统可以换樱桃吃。
唐植桐瞅那副模样,买卖居然不错。
看到樱桃,让唐植桐想起了一茬,跟妇联合作这么久,那边给自己提供便利之余,还给了外汇券,虽然自己没要,但最后也都用在了凤珍学钢琴上。
礼尚往来,自己是不是也得意思意思?
虽然妇联不在意自己是否意思意思,但自己若不意思意思,那就太不够意思了。
想到这里,唐植桐在崇文门外大街右转,进了后沿河。
后沿河距离东便门大通桥不远,在以前的时候,很多货物都是从大通桥进城的。
河边的一溜院子都是当时各大商号的仓库,货物进城后,停靠在院子外面,用人力将货物搬运至仓库里暂存,妥妥的物流仓。
虽然眼下很多商号都没了踪迹,但这边院子的使用性质没怎么变,很多依旧是各单位的仓库。
这种地方白天晚上都有人值班,但都局限在院子里,大门轻易不打开,也就给了唐植桐从空间里往外薅东西的机会。
空间里的东西不少,唐植桐拔来拔去,价格不那么贵,还能用来意思意思的,也就只有昨儿刚收上来的应季水果了。
水果不少,但可用的容器不多,好在唐植桐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薅进去了几个荆条编的篮子,解了燃眉之急。
唐植桐盛了一篮子桃,又盛了一篮子熟透的杏,将两个篮子挂在车把上,重新发动起来,去往妇联。
“你这是自己准备水果?”苗小琴看到唐植桐拎着一篮子桃后,有些惊讶,公事嘛,大多数是不会花个人钱的。
“过来的路上看到有个大爷挑着担子卖,大热天的,我就都买下来了,拿过来给大家尝尝。这些桃虽然都是裂口的,但我尝了一个,味道还可以,希望各位领导别嫌弃。”唐植桐说着,就把篮子放在了地上。
“你这……很有心。”苗小琴这会听出来了,她本来以为这是唐植桐拿到邮电学院供庆功宴使用的,没想到是给妇联的。
不过唐植桐说给“大家”的,她也不便替领导表态拒收。
“嘿,举手之劳,也没花几个钱。”唐植桐摆摆手。
之所以说拿水果合适,是因为这玩意都是裂口的,即便有商贩真运到四九城来,也不会太贵,眼下廉洁奉公的领导占了绝大多数,若是捡贵的往这送才会坏事。
“行,那我代为转送。你要不要拿一些去学院那边?”苗小琴知道桃子的价格,这边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