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916小球藻  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916小球藻 (第1/3页)

    对两套院子进行估价是本次换房的核心环节。

    在估价结束前,房子是无法完成产权交换的。

    祝局表示今天就安排人员上门估价,让孟庆丰和唐植桐明天带着相关证件再过来一趟,他会安排专人对接,尽快将换房的手续走完,争取这个星期把手续办妥。

    从房管局出来,孟庆丰和唐植桐分道扬镳。

    唐植桐先回了一趟家,和张桂芳说了一下房子估分的事情,自己则放下房本、户口本和钱,去了押运处。

    押运处这边正集中育南瓜苗,几只母鸡在刚翻的土地上撒欢,刨食着地里的小虫及一些花生米大小的小土豆。

    唐植桐觉得它们的好日子可能也就这几天了,等南瓜籽发芽,估计就得把它们关起来。

    “科长,有你一封挂号信,我帮你签收了。”一进办公室,马薇就递过来一个档案袋大小的大信封。

    “谢谢。”唐植桐笑着接过,瞅了一眼寄信单位,有点眼熟,再看一眼邮戳,应该是军乐团吴佳明寄过来的。

    打开一瞧,果不其然,是最新一期的《军艺》,而且里面加了一张稿费汇款单。

    啧啧,人家办事周到,唐植桐觉得《小白杨》得提上日程了。

    找到里面那篇自己操刀的文章,唐植桐好好欣赏了一番,才将《军艺》放下,把这两天落下的工作集中处理了一下。

    忙活手头的活,唐植桐又拿过这几天积攒的报纸学习起来。

    凡是出现在单位的报纸基本都是单位订阅的,马薇很自觉,只要是唐植桐没有看过的,都会摞好放在他办公桌上,即便是有如厕需求时,也是紧着日期远的那些拿。

    翻到今天的报纸时,唐植桐愣了一下,因为他在头版看到了小球藻,两篇,而且篇幅还不小。

    右上方的文章还偏向给动物做饲料,下方的文章中却给出了小球藻富含蛋白质的结论,明确其作为代食品的价值,并点出了已经有地方用小球藻制作糕点、面包等食品。

    目的不言而明,鼓励群众培养小球藻。

    唐植桐默默地放下了报纸,小球藻是个标志,之所以推广这个作为代食品,是因为很多地方已经采集不到足够多可以入口的食物了。

    去年的时候,很多农村在广播的呼吁下,忙完夏收和秋收,再去野外进行“小夏收”和“小秋收”。

    “小夏收”和“小秋收”就是大家在村干部带领、分派下,到河堤或路沟等地采摘野菜、野草。

    像什么稗草、狗尾草啥的,但凡有果实的都要撸下来带回公社做窝头。

    这些草的种子太小,直接吃不好消化,经常是怎么吃进去的,怎么拉出来。

    后来,饥饿的人们就换了法子,先把这些草种子上磨磨碎,再做成窝头,勉强用来糊弄肚子。

    可野草毕竟不是主食,种子少的可怜,往往一群人忙好几天,还不够吃一天的。

    而麦秸、玉米秸的产量要比麦子、玉米要高得多,采集、处理起来也更容易。

    饿的受不了的人会将小麦秸秆磨碎,用水和成团,上锅蒸一下,就这么往嘴里送。

    地方上通过广播,宣传麦秸馒头跟白面馒头差不多,但信的人不多。

    可不信也没有办法,肚子饿呀,只能硬着头皮往下咽。

    除了麦秸馒头,还有麦糠、玉米皮、玉米秸,这些也会被磨碎当食物吃。

    再加上有人说这些“农产品”含有很高的淀粉和蛋白质,再加上上面宣传“代食品”,所以就开始有人用这些来糊弄肚子。

    其实“代食品”的宣传纯属多余,农民都啥叫“代食品”?只要肚子饿了,只要碰到看着能吃的,不管是啥都敢往嘴里放。

    吃的时候难吃,拉的时候更难拉,很多小孩子七八天都不大便,因为根本排不出来,肚子被撑得鼓鼓的,疼的哇哇叫。

    最终,还得是父母用手或者小木棍给孩子一点点的抠出来……

    去年难,唐植桐听到了不少顺口溜,“公社好是好,就是吃不饱”,“食堂只有汤,饿得心慌慌,干活没力气,啥都光光光”。

    到了今年,估计是都忙着找口吃食,流传过来的顺口溜都少了。

    中午吃饭的时候,唐植桐发现食堂今天提供的菜品是土豆叶,炖的稀烂的那种。

    “高师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