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9养出来给咱妈补充营养! (第2/3页)
门道有了了解。
房子最大的作用就是遮风挡雨,这也是房管所修缮房屋的主要任务。
如果有好吃好喝招待着,修缮后的房子能有个七八年、甚至十多年不漏雨,但没有好好招待,恐怕用不了三年就会再度漏风漏雨。
哪怕是有些干部,也在这上面吃过亏,过了三年再去找房管局,人家根本不认。
“嗯,我也正琢磨这事呢,回去问问咱妈。”唐植桐点头应下。
若放在以前,中午管一顿饭都不叫事,但现在定量减少,唐植桐也不知道家里还剩多少储备粮,得回去合计一下。
吃完饭,小王同学继续上班,唐植桐则被她赶着回了家。
出了北图往东一走,就是北海与中海中间、团城南侧的石桥。
唐植桐小时候一直误认为这座桥是卢沟桥,直到稍大一点,才知道这座桥叫金鳌áo玉蝀dong桥,以前叫金海桥、御河桥,后因两端分别立有“金鳌”、“玉蝀”两座牌坊而得名。
金鳌玉蝀桥东侧那一小段路,也就是北海夹道、大石作胡同南边的那条路,叫三座门大街。
四九城有好几个“三座门”,但最为有名的是三座门大街东西两侧的东三座门、西三座门。
“三座门”是“三座随墙门”的简称,这是一种中国传统建筑形式。
西三座门连接的是皇城和内城,东三座门肩负着紫禁城和皇城的人员车马出入。
溥仪退位前,这两座门管理还是挺严格的,到了五十年代,由于太阻碍交通,统统拆了。
路过大石作胡同,唐植桐有点想进去看看新院子,犹豫了三秒钟,最终还是放弃了。
估计化工原料公司这会儿正在挪腾仓库,乱糟糟的,自己过去要么帮忙干活,要么添乱。
除了昨天看房时,化工原料公司值班职工说的那些外,今天上午孟庆丰又给唐植桐作了一番介绍。
团城东侧某个沿街的院子是巴金、靳以曾经住过的院子,这个院子旁边的几个院子则是故宫博物院的宿舍。
唐植桐听到这的时候,甚至有那么一丝丝犹豫,要不要跟这些邻居中的几个打好交道,以便学习如何分辨文物及收藏?
回到家,唐植桐立马将房管局要修缮大石作胡同院子的事情告诉了张桂芳。
“得干几天?”张桂芳听后的第一反应是琢磨粮食的消耗量,看能不能支撑的起来。
“明天、后天、大后天,最多三天,如果快的话,有可能两天半,甚至两天。”唐植桐觉得祝局的话里留有一定余地,自己又不是什么高官,他犯不着紧着最短时间立军令状。
“修房子得多少人?咱们管饭的话,得销多少?”张桂芳盘算着自己的粮食储备,生怕消耗的太多。
“我没问多少人,估计怎么也得十来个吧?要不咱不管饭了?”唐植桐看出了母亲的犹豫,不管饭也没事,大不了自己过去放下两条烟,再说点好话,反正得让维修师傅们用心干活。
“咱们这边修房都是要管饭的,师傅用心修,咱能住着也省心,能踏实好几年。”张桂芳说完顿了一下,仿佛在找理由说服自己一般:“能给咱修是人家给你面子,咱在这种事情上跌份,你以后还怎么见人家?得管!”
“行,那咱就管饭。”唐植桐点头附和道,眼下菜店空了,副食不足更凸显出粮食的重要,不愁维修师傅不用心。
“既然管饭,咱就照着一人一斤干粮的量来,管足了,他们才给踏实干。”虽然决定要管饭了,但张桂芳还是有些心疼粮食,儿子去年跑东北淘换来的粮食已经消耗了一半,况且接下来定量还会缩减,她对未来的底气不足。
好在这种管饭只管中午一顿,而且工期最多只有三天,张桂芳觉得自家出的起。
“行,您可着十斤玉米面蒸窝头吧,我明天带过去看看情况。妈,咱家还有多少玉米?”唐植桐看出了母亲对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