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厂专家会 (第3/3页)
抬起头,扫了陈露阳一眼。
那目光里既有审视,也带着一丝欣慰。
他轻轻把茶缸往桌上一放,声音平稳却压得全场静了下来:
“小汽车要发展,就是不能怕出错,不能怕失败。”
王轻舟顿了顿,缓缓扫过全场,“咱们要真是连试都不敢试,就等着问题一天天堆大,等市场来给我们上课?那才是丢人现眼!”
郝逢春终于开口,叹了口气:“行吧,那就试一试。”
“不过我丑话说在前头,新材料柔韧性要是不过关,寒区的车出了毛病,后果可不是小事。”
于岸山拍板:“那就设个技术革新项目,单独做试样。”
“小陈,你橡胶车间先组织人试配材料,老黄老郝你们设计、总装两边派人跟进。”
王轻舟见气氛有所缓和,点了点头,果断落下结论:“好!这一条,就这样定。”
“橡胶车间牵头,设计、总装协作,先打一副样件出来。”
“剩下的小汽车承重问题,小陈你接着说。”
紧接着,陈露阳翻到第二页:“第二条,小货车超载。大量用户把劲霸小货车当五吨卡车使,后桥和减震长期超负荷,返修率居高不下。”
“建议厂里出台限载提醒机制,在出厂时随车配套说明书和金属铭牌警示。如果后续条件允许,可以考虑结构升级。”
“嗯!”组装车间主任黄见山立刻点头,粗声说道:“这个得立刻干!”
“承重就是小货车的命门。它本来就是为城市短途配送设计的,承载三吨没问题,可硬拿去当五吨车跑长途,等于让它天天超负荷干活,后桥和钢板弹簧迟早报废。”
“那可不是修理厂修一修的事儿,整批返修才是真出大事!”
话音刚落,会议室里响起几声认同的附和。
可很快,有个戴眼镜的技术员犹豫着开口:“贴标识虽然简单,但就怕起到反作用。”
“用户一看咱车身上明明白白写着‘限重三吨’,心里立马对小汽车的能力起了疑心。嫌车‘太脆弱’,反而会把人往竞争对手那边推。”
他顿了顿,又补了一句:“现在市场正热乎,订单一批接一批,要是因为一张铭牌劝退用户,前期辛苦打下的局面可能就毁了。”
“销量虽然不是唯一,但厂子吃饭得靠它。”
这就是他们最大的顾虑:眼下正是小汽车打出名头的关键节点,哪怕少一个订单,都会给厂子的发展带来一定影响;可不提醒,坏车一多,口碑崩得更快。
陈露阳立刻接话,语气里带着几分急切:“这不能叫‘劝退’,这叫提前把丑话说在前头。”
“小货车的设计承载就是三吨,你让它硬抗五吨,哪怕跑得了一时,也迟早要散架。”
“一旦出事,不光是坏车,还可能连人命都搭上。到时候厂子要背的,不止是返修账单,而是整个信誉!”
这话一出口,会场里顿时安静了几秒。
发展和销量虽然重要,但是安全和口碑更重要。
技术员皱着眉沉思片刻,开口道:“提醒可以马上做,结构升级得慢慢来。后桥、钢板弹簧全换,整个采购和排产体系都要改,短时间根本消化不了。”
郝逢春叹了口气:“所以第一步,先把警示做到位,至少让用户知道风险在哪儿。真要改结构,那是下一阶段的任务。”
于岸山点头道:“对,限载警示必须先行,结构件升级放到后续评估。我们得分轻重缓急。”
王轻舟一直没说话,此刻抬手轻轻一压,稳住了还在低声议论的场面。
“小货车是咱厂的招牌之一,不能为了销量放任问题扩大。限载警示必须上,这是对用户负责,也是对厂子负责。”
“至于市场反应,我们也要想办法解释清楚。车有车的极限,咱不能因为怕丢几个订单,就让车子的口碑彻底砸锅。”
话音落下,搪瓷缸的盖子被他“当啷”一声扣在桌上,像是给这个议题盖上了钤印。
眼看头两个问题都解决了,剩下的就是第三点了。
陈露阳继续开口道:“最后,我建议厂里关注修理厂一线数据。”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