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牛奶没白送! (第2/3页)
好好的,哪知道去年连着下了几场倒霉的秋雨,仓库里刚收回的玉米受潮发热,部分粮堆霉变了,拿不出来当饲料。”
“眼看冬天快到了,社里又抽不出别的来补,只得临时先用些副产品顶着,把豆渣、地瓜干跟少量秸秆熬成稀粥喂牛,有时还掺些青贮的杂草叶子。”
“这些替代饲料能顶饱肚子,却改变了奶里的脂肪和蛋白结构,奶的厚薄和味道都跟着走样。婴儿粉对这些指标特别挑剔,一点原料的波动就会让冲出来的口感有差别,外头一检就挑出问题来。”
“奶粉厂的冯厂长一气之下,在职工大会上‘哐’地摔了个搪瓷缸,把场子里全吓
愣了。”
说话间,车子拐进奶粉厂大门。
远远地,陈露阳就看见一个高大的身影站在雪地里。
那人两只手插在袖口里,却一直盯着门口的路,像是在等什么人。
一见小货车停下,他立马大步迎上来,脚下踩得雪咯吱直响。
“陈同志!”冯大勇声音粗犷,带着点迫不及待,“可算把你盼来了!”
白云昭推开车门走下来,笑道:“老冯啊,这小陈主任还没下车呢,你就跟迎财神似的。”
冯大勇:“不是迎财神,是盼活路啊!厂子这两年挤得紧,眼看着奶源有了、工人有了,偏偏销路总出问题。咱这奶粉厂要是再闹下去,明年还不得黄了?”
陈露阳赶紧道:“冯厂长,您也别太上火。白社长已经把大概情况跟我说了。我这趟来,就是看看能不能帮着琢磨出点法子来。”
白云昭道:“对,咱们别在门口堆着了,先进厂看看。”
走进大院,奶粉厂那股子淡淡的奶香混着煤炉子烟味扑鼻而来。
厂房屋顶挂满冰凌,车间里的工人们戴着棉帽子、围巾,肩膀上全是白乎乎的奶粉尘。
走了一圈,陈露阳对奶粉厂的生产能力大概有了个了解。
虽然奶粉厂厂房不大、设备老旧,但工人们干劲很足,队伍齐整。
问题不在“能不能生产”,而在“能不能卖出去”。
“这个是啥?”陈露阳指着一台高大的铁塔好奇问道。
“这是我们新上的喷雾干燥塔,日产能五吨。”冯大勇叹口气。
“这玩意儿是我们全厂拼了命才换下来的,可要是粉卖不出去,塔再高也白扯。”
眼看厂里的情况都走的差不多了,冯大勇终于停下脚步,扯了扯嗓子,声音里透着一股子硬劲儿:
“小陈主任,你们远路来,还没吃饭吧?”
“我家今天正好杀了只大公鸡,走!上我家去,喝口热汤、填填肚子。”
几个人一前一后进了冯大勇家。
屋子不大,热炕烧得通红,屋顶上挂着的冻玉米、辣椒串子在火光映照下闪着光。
灶台上炖锅咕嘟直冒热气,一股浓烈的鸡汤香扑鼻而来。
冯大勇媳妇早就收拾停当,一只大公鸡炖得汤浓肉烂,桌上还摆着酸菜粉条、土豆片子。
“快坐快坐,鸡炖好了,酒也热着呢。”
冯大勇媳妇热情的将众人领进来。
几瓶白酒摆上来,火光照得酒液闪亮。
头两轮酒下肚,冯大勇的脸渐渐涨红,终于忍不住叹了一口气,扯开嗓子说道:
“小陈主任,我们厂里的情况,白社长应该跟你说了,咱厂子这几年,干是干了,可路子越走越窄。”
“前脚刚从外地退了货,后脚又传出买主怀疑咱质量不稳的风声,社里那头也被拖得没底气。再加上土法婴儿粉讲究的紧,风险也大,没事儿谁敢把小娃娃的事儿往嘴上冒险?”
陈露阳放下筷子,慢慢开口:“冯厂长,其实婴儿粉这条路,不是没希望。问题不在‘土不土法’,而在根子上得对。”
“婴儿肠胃嫩,消化不了太硬的蛋白。国外的做法,是把奶里头的成分调得更贴近母乳,把蛋白质加工的细一点、乳糖多一点,这样娃娃喝了容易吸收,不腥,也不上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