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变法就不可能成功(北宋历史) (第3/3页)
处以极刑,坚持任用高遵裕的赵顼也是该。
本对赵顼还有点同情心理的始皇等人不再同情,这是赵顼识人不明,且其母已劝过,可其不听。
“元丰八年三月,年仅三十八岁的赵顼病逝,谥绍天法古运德建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庙号神宗。”
“赵顼有远大的志向,但其所具有的魄力和能为不足以支持其实现志向。”
赵顼不是没有能力、没有志向,而是志向远大,但能力和决心跟不上。
“但比之于赵恒、赵祯、大书法家之流,赵顼已算有为之君。在其死后,其所推行的新法被其母高太后废去,其子赵哲亲政后,又将之恢复。”
“熙宁变法和元丰改制虽失败,但在赵宋留下了一些东西,到南宋时,有些新法还在沿用。”
王绾这时问出了一个问题:“公子以为这熙宁变法和元丰改制,为何而败?”
王绾对熙宁变法和元丰改制失败有自己的看法,但他想听一听李念是如何在看,会否给出与他所想不同的答案。
李念也知晓王绾问这问题的意思,笑道:“其一、变法有些想当然,且变法派盲目自信,其等看到了问题,琢磨出了办法,但未考虑琢磨出的办法是否符合于实际。”
“且一时符合于实际,不代表一直符合于实际,须及时收到反馈,做出调整方可。”
“可熙宁变法之中,变法派所想者皆只要新法实行,必能革除所有问题,少有想新法也当循况而变,因而,他们强行推行新法,不管新法有无问题。”
王安石、赵顼这等变法派,有“变法”二字,常会让人觉得他们所行所为都是对的,阻碍他们的反变法派就一定十恶不赦,全是错的,实则不是。
反变法派中有人确实指出了新法的缺陷和弊端,但变法派不以为意,认为不过是些无关痛痒的小问题,只要坚持推行下去,大的方向走对了,这点小问题不足为虑。
孰不知小问题虽小,觉得不起眼,可一旦多了,大方向也得歪。
“其二、反对的力量太大,连赵顼之母高太后也反对变法。这是必然会遇到之事!变法革新,革除旧法换行新法,那些在旧法之下得利,而在新法之下损立之人,自然不会愿意新法推行。”
“除非赵顼和王安石能做到让所有人在新法下都得利,但这显然不可能。”
李念对于大秦的变革,也损害到了一批人的利益,但因为六国方灭,天下刚一统,有大把的利益可以让大家乐呵呵瓜分,不必要争得你死我活。
要是大秦传续个几十年,利益已被瓜分完毕,李念再穿越过来改革,那阻力就大得很。
当然,大秦也传续不了几十年,十几年就被扫进了黄沙里。
而且,李念变法损害的那些人在始皇帝威压下跳不起来。
就像二凤不需要忌惮功臣功高震主一样,始皇也不担心有哪个家伙能跳出来阻止大秦的变革。
且主要受李念改革之害的其实是法家,包括宗室和其他百家学派在内,在李念的改革下都有利可获。
“其二不能怪赵顼和王安石等人,因为这必然会存在。其三、赵顼和王安石的威望能力不足,主要是威望不足。”
“如果赵顼有陛下一样的威望,王安石辅佐他改革变法,岂能不顺?天下宋人皆听赵顼之言,遵赵顼之令,只要变法确实向善,岂有不成之理?”
“然很可惜,赵顼没这等威望,其无法压住群臣,致使变法派和反变法派斗争不休,徒耗力量!”
“赵顼没有足够威望,倒也不能全怪他,其是自赵曙病逝后即位,也没地方去获取功绩,提高威望。”
“且他压不住群臣和赵宋‘祖制传统’也有关,既然选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这条路,那就得承受其带来的弊端。”
“其四、是赵宋祖制传统有问题,某些祖制传统是赵宋立国之基,赵顼和王安石等哪敢对其刨根掘底?”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