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六章以死报国(二合一) (第1/3页)
三月,公安城破,曹仁、蒋钦出逃被杀,乐进逃匿山林。
高顺领益州步骑三万,留督荆州,降服江南四郡县,并征讨乱兵、山匪。文聘率水师顺流向东,与张辽汇合于夏口。
四月三日,张辽领荆、豫水陆兵马十万之众浮舟南下,舟舸绵延数十里,犹如江中游龙,与郭淮所领三万益州水师汇于寻阳。
十三万兵马浩浩荡荡于江北扎营,因乃江东未有之盛,南人兵吏无不震恐。
而因初至江东用兵,张辽用兵愈发谨慎,遂与诸将不着急用兵,而是尝试与进攻江东的唐军联络,并探明彭蠡泽(鄱阳湖)的水况。
见唐军声势之大,柴桑兵吏惶恐,人皆欲降唐军。周瑜为抚人心,率队日夜巡营,尽出钱财赏于部下,并急报给曹操。
时江北军情因邗沟的疏通,形势愈发不利于曹操。
如郦嵩采纳田丰之计策,以寿春城池险峻为由,假意从寿春撤围,在江北设粮寨,自率兵马西进,欲从淮阴入邗沟,与徐晃汇合并力讨曹操。
夏侯惇见郦嵩无故撤围,自以为逼退唐寇,遂遣人探明军情,得知荆州失守,许褚奇袭江东,曹操率兵回援等一系列变化,大为震惊。
担心郦嵩南下邗沟,曹操无法阻挡,夏侯惇欲击淮北粮营,为曹操分担压力。
四月六日,夏侯惇率兵渡河进攻粮营,早有准备的赵云率精锐击之,夏侯惇大败而逃,寿春人心动荡。
不日,郦嵩率大军朔淮而来,趁夏侯惇兵败之际,再次对寿春城展开围攻。而郦嵩的去而复返,显然是针对夏侯惇设下圈套,以撤兵向邗沟为由,引诱夏侯惇出兵。
江东岌岌可危,夏侯惇作战兵败,唐军去而复返给寿春兵吏造成巨大心理阴影。
危机之下,作为淮南豪强的雷绪见势不妙,认为曹操有覆没风险,遂意投降唐军。经过一番奔走,雷绪联络上梅乾、陈兰等数名淮南乡党。
时趁夜色昏暗,夏侯惇无备之际,雷、陈、梅数将率部曲数千反叛,先攻入内城,擒住夏侯惇,再遣使归降郦嵩。
闻淮南诸将来降,郦嵩大为惊喜,亲自安抚使者,并许诺为诸将请封官爵。见郦嵩热情安抚,诸将遂扭送夏侯惇出城,并迎唐军进驻寿春。
四月十日,郦嵩陷寿春,兵锋直逼合肥,声威大振淮西。
与此同时,程昱固守淮阴半年,城中箭矢枯竭,兵民患疫病者众,徐晃在任围攻时,城池便摇摇欲坠,若非许褚求援,徐晃岂会轻易离去?
因此,麹义接管围攻大军,其为求战功之下,昼夜强攻数日,淮阴城告破。
程昱因杀伤唐兵众多,诸将大为忿怒,不仅手刃程昱及其儿子,甚至因兵愤出现劫掠之事。麹义威望不足,弹压不住,只得放任兵将劫掠,并向张虞上疏请罪。
四月十二日,麹义破淮阴,程昱及其子侄被杀,唐军大掠淮阴。
随着寿春、淮阴二城前后告破,淮东的唐军兵锋至邗沟,徐晃帐下兵马日渐庞大;淮西兵马直逼合肥,兵临巢湖吓得曹操不敢驻兵江北。
凭借前半年打下的夯实基础,唐军几乎全线告捷,近二十余万兵马临望长江,对曹操形成了合围之势,而曹操虽有七八万兵马,但可用兵马不足五万人。
至四月十五日,张辽与进攻舒城、皖城的唐将马岱取得联系,得知郦嵩大军重围合肥,与徐晃兵临江都之音讯,遂召集麾下文武议事。
大帐内,张辽端坐上位,说道:“伯松将军破寿春,兵临合肥,欲越巢湖以观长江;公明将军驻江北,兵屯广陵,与贾衢夹立邗江口。曹操恐敌西进取金陵,遂屯于江南。”
“我观诸军并进,讨贼时机已至,欲令荆、益水师击柴桑周瑜,不知诸君以为何如?”
“周瑜以柴桑城为水寨,舟舸尽藏于江岸、水泽之中,我军难扑其动向,乃末将担忧之事。”郭淮说道:“某先追击至此,便因水情独特之故,被周瑜所挫败。”
柴桑临水近江,东望鄱阳湖口,北临长江,乃长江中少有便于水师驻扎的城池。历史上,周瑜在柴桑操练水师,便是因柴桑独特的地形。
文聘沉吟了下,说道:“欲破柴桑,需先破水师。而今周瑜深藏水师,我军不如逼其用兵。”
“仲业不妨细言!”张辽说道。
文聘倒不客气,趋步至舆图前,指点说道:“我军水师多达七八万之众,而周瑜仅有三万兵。因此我军可先遣三万水师南下,逼周瑜拦截我军。若周瑜按兵不动,则我军可与淮南唐军并击曹操;若周瑜领兵拦截,我军可再发上游水师,与先行水师夹击。”
顿了顿,文聘补充说道:“这般用兵,或恐金陵或被别军将校先取。”
张辽笑了笑,说道:“陛下授我灭南大计,当以大事为先。徐晃浮海奇计取江东,威名已著,他若取金陵,有何不可?郦嵩统兵南征寡功,今取金陵建功不辱此行。”
建灭国之功,张辽不可能不心动。但在大事之前,张辽更希望以一统天下为先。
说着,张辽看向贾诩,问道:“不知护军有何思量?”
贾诩沉吟良久,说道:“此计并非不能行,但诩忧周瑜与曹操联合,时曹操从下游而来,周瑜从上游而下,先行之军恐会兵败,令后行之军而不能破敌。”
“那依护军之见,有何计策?”张辽问道。
贾诩捋须而笑,说道:“周瑜既深藏舟舸于彭泽,督帅不妨渡江扎营,令水师封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