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2章 1889开始的故事,这方子怎么没传下来?(国庆快乐) (第2/3页)
张福的舌苔黄燥,脉数都是邪热之象。
下瘀血汤里的大黄药性苦寒,能破除瘀血、清除内热,还能排出体内积滞的废物、促进新的气血生成;桃仁和土鳖虫则能破解瘀血、疏通血脉。
大黄这味药,既能作用于人体“气分”(可理解为维持生命活动的能量、功能层面),也能作用于“血分”(可理解为血液运行、循环的层面)。
但当它和桃仁、土鳖虫搭配使用时,就会更专注地作用于血分,把瘀血和内热通过大便排出体外。
斑蝥则能起到三种作用:一是利用它本身较强的药性,用具有强烈作用的药对抗体内的毒邪“以毒攻毒”;二是它味道辛、有发散的特性,能破除瘀血、消散体内的结块;三是它能专门作用于人体下半身的排泄通道,通利尿道,把体内像污垢、油腻一样的毒邪和废物全通过小便排出去。
用黄酒和蜂蜜送服这副药,其中黄酒味道辛、有发散作用,能帮助药物更好地在体内运行、发挥药效;蜂蜜味道甘甜,能缓解药物的峻猛毒性,保护“胃气”,调和各种药材的药性,同时还能滋润肠道、帮助排便。
整个方子用的都是活血作用很强的药材,一次性服用能让药效更强劲,通过大便和小便两条通道分别排出瘀毒。
所以服药后,小便变成血色,这是瘀血排出、毒邪消散的表现。
嗯,应该是这样没错了!
方言从头到尾捋了捋,逻辑上来说应该是可行的,而且老头子也没必要骗自己。
现在张福已经是这个样子了,真让他用别的方法来治疗,他依旧还是没把握。
张福已经被两家医院判了“没法治”,回家等着的不是好转,是瘀毒一点点攻进心脉,从现在的怕风怕水,到后来的抽搐、说胡话,最后连人都认不清。
他要是这会儿说“我没把握,你们另找办法”,跟把人往绝路上推有什么区别?
更何况,他刚才把“瘀血内阻”“瘀热扰心”的逻辑捋了一遍,又对照了张福的舌苔、脉象和症状,每一条都能和下瘀血汤的组方思路对上。
师父陆东华没必要骗他,那些杂志记载的医案、十年随访的例子,也不是空口白话。
就算真有风险,比如服药后可能拉肚子、小便带红,那也是“排瘀毒的反应”,总比坐等着瘀毒堵死气血强吧?
先开方子,办入院,然后回去把那本杂志找出来,方言看看里面的医案到底是怎么回事。
方言定了定神,抬手拿起处方笺,笔尖在纸上顿了两秒,又回头看了眼张福,他正望着诊台角落的温水杯,眼神里仍有怯意,但更多了几分对“可能好转”的期待。
陆东华的话给了他很大的希望。
这一眼,让方言彻底压下了最后一丝犹豫,手腕一落,稳稳写下调整后的“下瘀血汤”方:大黄一钱(后下)、桃仁七粒(去皮尖)、地鳖虫七只(去足炒)、麦冬十克、玉竹十克、防风十克,末尾特意标注“黄酒一两、蜂蜜三钱送服,外敷地龙冰片散”。
写完方子,他没直接递出去,而是转头对安东说:“你去带他们办下入院手续,安排个靠窗的单间,窗户别开太大,风别直吹进来。”
张福哥哥愣了愣,连忙摆手:“不用麻烦了方大夫,您能帮我们看病就很好了,我们抓了药回家煎就行,哪好意思再占床位……”
“得住院观察两天。”方言打断他,语气不容置疑,“这药药性猛,第一次喝怕有反应,住院能及时调方子,也能盯着他的二便和精神头。你放心,床位不紧张,费用也按普通病房算,别担心。”
虽然人家说是砸锅卖铁也得救,但是方言总不能让人家真砸锅卖铁。
接着他们就被人带去办住院了,方言拿着药方,打算自己去中药房亲自去弄。
这会儿看到师父,才想起他还在隔壁看诊呢,这会儿丢下人过来给他说狂犬病的事儿,外边的病人怕是已经等着骂娘了。
结果出去后,才发现那些患者已经被分诊的护士请到其他几个诊室去了。
陆东华对着方言说道:
“我跟你一块儿去拿药。”
方言点了点头,接着两人下楼去中药房拿药。
中药房的人也是很久没看到方言亲自来了,有些惊讶的问道:
“方主任,您怎么亲自过来了?有新病人到医院了?”
“嗯,狂犬病。”方言点头。
“啊???”中药房值班的药师几个人一脸懵逼,那玩意儿不是发病必死?怎么方言接诊了?
中药房里瞬间静了两秒,几个药师手里的戥子、药勺都停在半空,眼神里满是难以置信。
负责抓药的祝鑫最先反应过来,放下手里的药包凑上前,声音都压得低了些:“方主任,您没开玩笑吧?狂犬病……这病不是说发作了就没治吗?咱们医院还能治这个?”
旁边整理药柜的小药师也探过头,眼里又惊又好奇,他刚到中药房没两年,只在课本里见过“狂犬病”的记载,从来没听说过中医能治。
方言没多解释,把处方笺递过去,指了指上面的药味:“按这个方子抓,大黄单独包,标注‘后下’,斑蝥要去足炒透,别弄错了剂量。”他顿了顿,又补充道,“桃仁去皮尖,地鳖虫得用陈货,别拿新晒的,新货药性太烈。”
陆东华在一旁笑着帮腔:“你们方主任心里有数,这方子是仲景的经方改的,以前治过不少例,放心抓。”
“经方?”祝鑫愣了愣,接过处方笺仔细看,大黄、桃仁、地鳖虫……这不是下瘀血汤吗?他以前给妇科病人抓过这方子,治产后瘀血腹痛的,怎么跟狂犬病扯上关系了?
但看方言和陆老的神色都笃定,他也没再多问,赶紧招呼同事按方抓药:“小吴,你去把陈地鳖虫找出来,我来称大黄,记得单独包!”
小药师应了声,快步走到药柜最里面,翻出一个贴着“陈地鳖虫”标签的陶罐,倒出几只通体黑褐、质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