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0章 方言破医考玄机,开始放暑假了(二合一章) (第2/3页)
说完后他顿了顿:
“大家都不要愁眉苦脸的,放宽心,我认为只要把咱们平时看病的本事拿出来,把对中医的琢磨亮出来,就够了。”
一番话下来,刚才凝重的气氛散了不少,有人已经开始低头翻笔记,嘴里念叨着“《伤寒论》的变证……”
还有人互相打气:
“对,咱们天天实战,怕什么?”
方言见到现场的气氛终于缓和了下来,就知道自己说的这些话是有用的。
接着他又对着来报信的江苏中医师们道谢:
“今天真是多谢各位专程过来讲这些情况。”
方言对着几位江苏考生拱手道:
“这些题目细节,对我们接下来准备复试太重要了,你们刚考完就跑过来细说,这份情我们领了。”
这时候正在互相打气的众人们也才反应过来,今天确实应该好好感谢一下这第一批的考生带回来的情报。
方言这边看了一眼手表,刚才说了一顿,又分析了一会儿,这时候已经到五点了,于是他转头对谢春荣招呼:
“春荣,带这些同学们去食堂里,他们跑了一下午,肯定饿了,我签个条子让食堂做几个小炒,问问大厨会不会江苏那边的菜……”
听到方言这话,几个江苏考生对着方言说道:
“方大夫你们这也太讲究了,搞的我们不好意思……”
方言笑着对几人说:
“别客气,就当在自己家。”
见有人要推辞,方言按住他的胳膊:
“哎,咱们都是学中医的,说这些就见外了。朱老是我家里亲戚,此外南通医院在破格救心汤的工作上对我支持也很多,现在你们到了京城,还给我们提供的第一手的考试情报,我这点招待算什么?”
他特意看向那个被“过江龙藤”难住的考生:
“尤其是你,刚才那题能答出个大概就不容易了。等复试完了,咱们找个时间好好聊聊各地药材的炮制,到时候我再送你一本我们这边的《中药炮制学》。”
一番话既周到又热络,把客气话融进实在的关照里,让几位江苏考生心里很感动,之前考试的疲惫还有紧张也消了大半。
等到把这几位送去食堂吃晚饭,方言他们差不多也该下班了。
方言对着班上的同学说道:
“今天6号才开始,我们还有好几天的时间才考试,每天都可以获得最新的消息总结补充,大家不要有压力,回去后好好休息。”
众人听到后也是纷纷答应下来。
然后就散会各自回家。
接下来方言收拾收拾,去了一趟住院楼层,这几天收的住院的人也不少啊,他得过来瞧一瞧。
这边人今天聊天的内容也是中医研究生复试。
这还是个热门话题,就算不参加考试的人也比较关心今天的情况,有些人已经得到了消息,知道今天考试内容非常的难。
这会儿正在讨论今天的题目呢。
见到方言来了,一个个纷纷和方言打招呼,顺便也询问他有没有听说今天考试内容。
方言对着围过来的人回应了一番后,他们又把题目说出来,让方言解答。
过道里还有不少住院的病人和家属听到外边的声音,也一个个的走了出来,发现居然是大家在考方言问题,顿时也来了兴趣,想看看到底方言能不能答上。
就算是不考试的医护人员也觉得今天的题目很难,就是不知道到了方言手里,这些题目到底还算不算有难度?
方言被众人围住,堵在护士站前,这里三层外三层的围着,看众人热情高涨,也只好笑着拿起桌上的纸笔,随手画了个简单的病机示意图,然后讲解道:
“就说《伤寒论》那道过汗的题吧,病人本是太阳病,麻黄汤发汗是对的,但‘汗出如洗’就过了,太阳主表,汗为心液,过汗伤的是心阳,所以心慌手抖;阳气虚了,不能化气行水,小便自然难。这对应原文‘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核心就是‘过汗伤阳,阳气不固’,把这个机理说透,答案就出来了。”
说完第一个题目后,一些人理解到了一些人还一脸懵逼。
不是说问题很难吗?
怎么到方言这里答案这么简单?
接着方言又说到《金匮》的水气病,他在桌上本子上点了三点,说道:
“身肿没指、腹如鼓,不恶风,是‘正水’,属脾肾阳虚;面肿发热、小便黄,是‘风水’,风邪袭表,水湿郁而化热;腰以下肿、畏寒肢冷,是‘石水’,多属肾阳不足,鉴别点就看‘肿的部位’‘有无热象’‘怕冷与否’,抓住这几点就不会混。”
方言说的很简练,打算说完就赶紧去办正事儿。
最后讲医古文“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他拿起一根笔杆当例子:
“‘掉’是笔杆颤动,对应肢体震颤;‘眩’是看笔杆发花,对应头晕目眩。肝风内动分三种:肝阳化风像高血压头晕手抖、热极生风高热抽搐、阴虚动风久病体虚后的震颤,结合这些临床例子,就把古文和病症串起来了。”
几句话把复杂的题目拆解得明明白白,医护听得连连点头:
“原来是这么回事!经主任一说,就跟看病似的,一下子通透了。”
方言放下笔:
“其实就是把经典当‘医案’看,把考题当‘病人’分析,咱们天天干的就是这活儿,不难。”
说完后他讲道,好了,就这样,不明白的问问已经懂的人,今天值班的护士长跟我一起查个房。
说完后,方言开始了下班前的工作。
一个华侨的老太太由女儿扶着站在走廊,见方言走远了,才转头对女儿说道:
“这方大夫是真有本事啊……刚才那题,我听着都头大,他三言两语就说明白了。”
女儿点点头:
“就是,也不知道这脑子咋长的?”
隔壁病房的家属探出头,接话道:
“不光脑子灵,脾气还好。刚才那么多人围着问,他一点不耐烦都没有,换了有的大夫,早把人轰走了。”
这话引来旁边几个房间的患者家属也有人压低声音附和:
“他比那些头发花白的老大夫还靠谱!”
“国外我花了不少钱,也没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