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禅观与净土破障篇第二集  禅观与净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禅观与净土破障篇第二集 (第2/3页)

识还清楚的时候,你可以很快的去改变你,扭转你的生命。如果你不做,等到你哪天躺在加护病房,你就完全放弃你的主导力了,就完全由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你就等候业力来处理你了。

    所以我们必须要把握现在,生命还在,因为六道里面,人道是唯一一个能够透过修行改变生命的唯一一道。因为他的头脑清楚,他可以思维法义,他可以做种种的修学,这就是我们的机会。所以得到人身,是你人生里面唯一的机会。

    那么有了惭愧心以后,这就好办了,就是方法的问题了。我们看丙三的正修忏法,先看事忏:

    一、责心忏:自责己心,令生厌离。

    二、作法忏:向清净大小乘僧,发露忏悔。

    三、取相忏:若二七、三七乃至一年,以见好相为期,此须至诚恳切,外假壇仪,内资理观,凡法华、方等、大悲、占察、八十八佛等一切行法,皆属于取相忏摄。能灭根本重罪,令净戒复生,亦能灭七逆罪,使重报轻受。

    那么大乘的忏法有三大块,

    下品罪

    第一个、责心忏。这个针对有受戒的,受了戒以后,你犯的是下品罪,不管受五戒也好,菩萨戒也好,它属于下品的。下品一般来说就是比较轻的。就是你可能造这个罪,没有把它造圆满,你去批评别人,批评到一半你马上踩刹车。这个业没有造圆满,就属于下品。然后你向佛菩萨忏悔,呵责自己,你永远不再造作,重点在于呵责、断相续。

    中品罪

    第二个、作法忏。作法忏就是中品,这个业你已经造了,但是它不是属于根本重罪,不是杀、盗、淫、妄的根本重罪,比较属于枝末的,但是这个业已经造圆满了,一般来说是中品的。你向出家众,或者同梵行的。什么叫同梵行呢?你受五戒,你同参道友也是受五戒。比方说你这个是恶口,批评别人,那对方也是受五戒,就可以了,这条戒他是清净的,他没有批评别人,这条戒他就可以接受你忏悔。你受菩萨戒的,找受菩萨戒的也可以,只要接受忏悔这个人,你这条罪他没有犯到就可以了,或者曾经犯到他忏悔了,就这条戒他是清净的,他就可以接受你的忏悔,叫做同梵行。五戒找五戒,菩萨戒找菩萨戒,作法忏。或者找不到,向佛菩萨忏悔也可以。

    上品罪

    第三个、取相忏。这个是我们的重点,犯根本重罪,而这个会障碍往生。那么你应该是要二七、三七乃至一年,重点是见好相为期。这种忏悔就不是一次就完成了,你要在梦中见到花,见到光明,见到你在梦中洗澡等等,后面会说明,要梦中见好相。

    那么它的过程要至诚恳切。就是具足惭愧心,有一些拜忏的仪轨,有些要礼拜,有些要发露,有些要念佛、持咒等等。内资理观,外假壇仪。或者是法华忏、方等忏、大悲忏、占察忏、八十八佛等,一切行法,都属于取相忏摄。它可以灭除我们四根本重罪,令戒体清净,或者灭除七逆的重罪,使重报轻受。这个灭罪的力量非常的大,取相忏。那么取相忏有五个条件。我们把它念一遍,

    取相忏具足五缘

    一、请圣明证。二、说己罪名。三、立定誓愿。四、读诵礼拜。五、如教明证。

    取相忏是我们一般来说,净土宗必修的,你一辈子至少要修一次取相忏。我们建议,一个人要临终无障碍,你在临终之前,要修一个百日忏悔法。一百天。找一个忏法,方等忏、法华忏或者八十八佛。在拜忏之前有五个重点:

    第一个、请圣明证。你要找一个本尊,八十八佛的本尊就是普贤菩萨,大悲忏的本尊是观世音菩萨,它有一个佛菩萨做证明,来证明你的忏悔,证明你的惭愧,证明你的清净,最后证明你的清净。一定要有一个圣人,佛菩萨来做你的忏悔主。

    第二个、说己罪名。没有人拜忏不知道你犯了什么罪?佛陀说的应病与药嘛,你不能拜一个糊涂忏,拜了半天你要拜什么?忏什么?我也不知道。你一定要经过你的审查,知道你的身口意,哦!我可能哪一方面有问题,我今生才会流转,那么要找到自己的过失,把它发露出来,然后呵责自己。

    第三个、立定誓愿。发露是针对过去,发愿是针对未来,你希望未来怎么样,我希望我未来宁舍得生命不再犯罪。先不管做得到做不到,忏悔是理想化的。诸位,忏悔跟受戒是一个道理,说我誓断一切恶,你做得到吗,未必!但是你当时必须发这样的愿。你才会得戒体。忏悔也是一样,你可能以后遇境逢缘又会再犯,有可能。但是你现在不要管这些,你要观想你,你现在是百分之百的决心,宁舍生命绝对不再犯。你要有一种清净的愿力,这个罪才会灭。

    第四个、读诵礼拜。要有一些忏悔的仪轨,身业的礼拜,口业的读诵等等。一般来说,你选一个忏法,它都会有一些,它都会指导你。

    第五个、如教明证。就是我们前面说的,梦中见好相,这五个重点。

    这个事修,至少要一百天才有效果。就是你每一天都要拜一部,八十八佛也好,或者是方等忏也好,每天拜一部连续拜一百天。如果见好相,就恭喜你。没有见好相,休息一下,过一段时间再拜,百日。你拜三个百日,就达到藕益大师说的一年,就可以了。不管你有没有见好相,你拜三个百日,这个业就算没有全部干净,它也产生不了太大力量。

    所以蕅益大师他认为,拜忏以一年;二七、三七乃至一年,这是个很好的一个时间点。一年有些人他很难坚持那么久,因为你惭愧心很难相续,所以我们把一年切成三块:百日、百日、百日。百日以后休息一段时间,再冲个百日,再百日。那你如果在某一个百日当中见好相了,那就可以了,就清静了。

    好,我们看事修以后还有理忏:

    二、理忏:言理忏者,既在智人,则多方便,随所施为,恒观「无性」。

    ─ 糅合《业疏》、《菩萨戒忏悔行法》─

    这个是很重要的理观的智慧,配合我们在拜忏的过程。理观的拜忏是要学习过大乘经论的人,所以他不管什么方便,他可能是八十八佛、方等忏等等。随所施为,恒观无性。

    什么叫无性,简单讲就是业性本空,“业性本空”你们听得懂吗?听得懂,那最好,对,就是没有真正的罪业,罪业之所以产生果报,是来自于它相续。就是一条念珠,最可怕是中间那根绳子,你只要把绳子切断了,这个念珠就撒满地,念珠就没有什么功能了,对不对?罪业也是这样,它的可怕来自于辗转相续。

    所以业性本空就是说,你可以简单的观察,我的一念心性本来清净。本来清净只是一时的糊涂而造罪,这很重要!我再讲一次,我们的生命,你要忏悔清净,你要达到最快的效果,你要把生命,就是你本来的样子跟后来的样子,要把它区隔出来,你千万不要认为说,你本来就不清净,那你就很难忏悔了,这样懂吗?

    就是: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我在没有犯罪之前,其实我的心本来是清净的,所以我的罪业只是一时的妄想,一时兴起,一时的颠倒而已。而这个罪业不会影响到,不会染污到,我的清净心,我的心本来是清静的。而这个清净心就是你生命反转最重要的根本,就是理观的智慧。

    简单的说就是,站在本来没有业障的角度来忏悔业障,这样懂吗?就是说我们心本来清净,一个镜子本来是干净的,它后来卡很多灰尘。但是镜子还是镜子,灰尘还是灰尘,你这个时候不能只看到灰尘,你要看到灰尘后面的镜子是干净的。所以你要站在镜子的角度来面对灰尘,这样懂吗?

    站在镜子的角度面对灰尘,你这个灰尘才去得掉,你千万不要认为说,我这个人的本质就是有业障,你的本质有业障,你怎么忏的干净呢?所以这个理观会影响到你拜忏的效果,非常明显。你不能站在业障的角度来面对业障。所以这个理观很重要。站在本来清净的角度来忏悔业障。

    那么在事修有三个重点:忏悔、皈依、发愿。

    第一个、你要有个发露的忏悔。

    第二个、你一定有一个佛菩萨来做你的忏悔主,有个皈依境。

    第三个、你对未来要有期许。

    忏悔是针对过去,发愿针对未来,你未来一定要有一个目标方向。那么你透过安住一念的清净心,再修忏法;忏悔、皈依、发愿,不管你用方等忏、法华忏,什么忏都没关系,拜满一百天,师父给你保证,就会出现下面的征兆了,好我们看论文:

    乙三、罪灭之相

    或觉心神恬旷,或觉智慧顿开;或处冗沓而触念皆通;或遇怨仇而回瞋作喜;或梦吐黑物;或梦往圣先贤,提携接引;或梦飞步太虚;或梦幢幡宝盖,种种胜事,皆过消罪灭之象也 。

    ─ 《 了凡四训 》 ─

    好,我们透过正确的,观察自己的身口意罪业的相续,开始发起惭愧心,忏悔、皈依、发愿;配合理观,安住真如。那么就会有以下的征兆出现,

    第一个、或觉心神恬旷。一个人罪业忏悔以后啊,他突然间心情开朗,本来以前觉得,有事没事就觉得闷闷不乐,突然间心情开朗,看到什么都很欢喜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