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观与净土破障篇第六集 (第2/3页)
时可以恢复功力,他只要如法忏悔,他的功力随时可以恢复。
但是你面对五阴的时候,稍加迟疑落入魔境,那就不是这么简单了,“乃隳汝宝觉全身,”它伤害的是你整个全部的身体,“如宰臣家,忽逢籍没,”就像一个朝廷做官的,结果你得罪谁不好得罪了皇帝。得罪皇帝的后果,就取消你贵族的资格降为平民。拔其官位夺其财产,最后流落民间“无可哀救”。
所以面对五阴,你一念的慈心,后果不堪设想,就是说,当你跟你过去的五阴对战的时候你要调伏它,要么它调伏你。你只要失败那后果不堪设想。所以你不能犹豫不决,因为这是牵扯到你菩提善根跟魔种之间的战争。
就是说一个人犯了戒律还有救,叫做破戒。你的道心、你的菩提心、你的正念正知都还在。你一旦落入五阴魔境就没救了,因为你根本被破坏了,菩提善根被破坏了。这个地方是非常现实而且是非常重要的。好,我们看最后甲三的结示劝修,
甲三、结示劝修(分二:乙一、忏除业障;乙二、破除魔境。)
乙一、忏除业障
我们把这个净土忏简单的跟大家说明一下。就是我们要拜忏,愿我临终无障碍,我必须在身体健康、思想头脑很清楚的时候,预先为临终扫除障碍。我们找一个忏法来跟大家简单的说明,好,我们先看第一小段,一个总说:
我弟子○○,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悉愿断除三障,皈命忏悔。(就礼一拜,长跪合掌)。
我们拜忏之前都有一个总说,就是你为什么拜这个忏,你的目标;修行先有目标再有过程。你看佛陀先讲苦谛再讲集谛,因为有痛苦,要解决痛苦所以才要断烦恼。灭道,因为有涅槃,我要追求无上的菩提,所以我才修道。佛法都是先讲果地再讲因地。你花了一百天,拜忏那么辛苦干什么呢?要断除三障,要一心皈命阿弥陀佛,在皈依的情况之下,如法忏悔业障。先把你拜忏的定位、目标讲清楚,就是要皈命忏悔。好,这是第一个。
好,有了这个总说以后,我们来看各别解释。所有的忏法基本上就分成三块:忏悔、皈依、发愿,先有一段的发露,我们看经文:
忏悔
我弟子○○及法界众生,从无始世来,无明所覆,颠倒迷惑,而由六根三业,习不善法,广造十恶及五无间,一切重罪,无量无边,说不可尽。
在拜忏之前要有一个发露,你一定有一个本尊,比方说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或净土忏是阿弥陀佛。
发露有两种:一种叫通忏,一个叫别忏。
通忏就是现在我们说的,过去生所有的六根三业,所造的杀盗淫妄的罪业,五逆十恶等等。就是我没有针对哪一个罪业,反正所有我能够意念到的身口意三业,我通通忏悔,这可以,因为取相忏力量很大。
你也可以别忏,针对你今生可能你造的某一个重大的杀盗淫妄的罪业,说我这一百天,就专门忏这个罪业,也可以,叫别忏。你就把这个罪业,你在什么时候造什么罪业,就讲某一件事情也可以,发露有通忏和别忏两种。我们看皈依,先看事修:
皈依
事修
十方诸佛,常在世间,法音不绝,妙香充塞,法味盈空,放净光明,照触一切,常住妙理,遍满虚空。我无始来,六根内盲,三业昏暗,不见不闻,不觉不知,以是因缘,长流生死,经历恶道,百千万劫,永无出期。
这个大乘的忏法,很少人直接修忏,都是要先修皈依。因为你要有佛菩萨的加被——仰仗佛力,因为在大乘角度认为佛陀没有灭度。不像小乘,小乘忏悔就是两个两个对着忏,它不把佛陀扯进来。但是大乘佛法一定要仰仗佛力,所以他一定要先修皈依,是在皈依的情况之下忏悔,在某种程度仰仗佛陀的摄受。
皈依主要有两个内容:
第一个、你的本尊的功德。比方说阿弥陀佛,你要观想阿弥陀佛功德广大,常住在世。他没有离开我们,他一定可以救拔我。
第二个、你观想你自己业障深重求出无期。我自己没有忏悔的能力,所以我对阿弥陀佛只能怎么样,一心归命通身靠倒。
一方面赞美你所依靠的本尊功德广大,第二个、观想自己业障深重,百千万劫求出无期。所以对你的本尊一心归命,这是事修,我们看理观。
理观
经云:“毗卢遮那,遍一切处。”其佛所住,名常寂光。是故当知,一切诸法,无非佛法,而我不了,随无明流。是则于菩提中,见不清净;于解脱中,而起缠缚。今始觉悟,今始悔改。奉对诸佛,弥陀世尊,发露忏悔。当令我与法界众生,三业六根,无始所作,现作当作,自作教他,见闻随喜,若忆不忆,若识不识,若疑不疑,若覆若露,一切重罪,毕竟清净。
这个理观的关键就在毕竟清净。诸位,有些人忏悔他只修皈依,不修理观,你这个忏悔不可能忏干净。按智者大师的说法,一个人不修理观,你会留一个罪根;你会忏悔业障,一切罪障皆忏悔,但是你的罪根未拔,因为罪根就是攀缘心,所以你一定要观到真如理,然后再配合事修才能够拔掉罪根,才能够毕竟清净。
我们看看什么叫做理观?这以下说,“经云:毗卢遮那,遍一切处。”所以这个理观,它就不是观想应身佛。前面的应身佛是讲佛陀的化身——应化身,这地方讲 法身常住,观想佛陀的真如本性。佛陀的法身所住的叫常寂光。“是故当知”这以下重点,“一切诸法,无非佛法,”其实佛法就是,你要安住真如的时候,世间没有好坏,叫顺逆皆方便,就没有对立心了。
但是我因为没有回光返照真如本性,活在妄想,所以活在妄想的后果只有两个,“于菩提中,见不清净;于解脱中,而起缠缚。”在一念的清净的菩提心中,我自己显现不清净,这个“见”就是显现不清净的烦恼业力。于本来就解脱,真如本性本来就没有生死没有缠缚,你自己招感生死。所以,“今始觉悟,今始悔改。奉对诸佛,弥陀世尊。发露忏悔。”
理观跟事修的角度不一样。诸位,一面镜子上面很多的灰尘,你有两个选择,第一个、你只注意灰尘。你只注意灰尘这个灰尘你就永远擦不干净了,这样懂吗?叫做时时勤拂试,莫使惹尘埃。怎么办呢?你要先注意镜子,再注意灰尘。站在本来就没有灰尘——镜子本来就没有灰尘,站在镜子的角度来面对灰尘。
修行为什么很难,因为我们看到问题的本身,就全神贯注在这个问题上,就不对了,你要把这个问题拉到真如来看。就是说发现灰尘,第一个先安住在镜子,这样你们听得懂吗?听得懂说明很有善根,这就对了。就是要先注意镜子,再注意灰尘,知道吧!否则你这个灰尘就永远擦不干净了,这样懂吗!
你要观想我本来没有灰尘。镜子刚买回来本来就没有灰尘,灰尘是后来有的。后来有的它是因缘法,所以它因缘生,才可能因缘灭,它无自性。如果你一开始买镜子的时候就有灰尘,那这个灰尘就镶在镜子里面,怎么忏得干净呢?对不对!所以没有理观,你忏悔就不可能毕竟清净。就留一个根——罪根,然后春风吹又生,很容易又再犯。
所以它这个事修跟理观是配合的,可能比例的问题。你可能刚开始理观薄弱,没关系,你可能事修皈依占七成,理观占三成没关系,你有三成的理观,力量就够大了,知道吗!要慢慢增加。总之,事忏事修就是一心归命通身靠倒阿弥陀佛,忆佛念佛。理观就是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自具足。我本来就没有烦恼,我本来就没有罪业。你不断的去忆念真如。好,我们看最后的发愿:
发愿
我忏悔已,六根三业,净无瑕累,所修善根,悉亦清净。皆悉回向,庄严净土,普与众生,同生安养。愿阿弥陀佛,常来护持,令我善根,现前增进,不失净因。临命终时,身心正念,视听分明,面奉弥陀,与诸圣众,手持华台,接引于我,一刹那顷,生在佛前,具菩萨道,广度众生,同成种智。(忏悔发愿已,归命礼阿弥陀佛)
—《往生净土忏愿仪轨》—
好,在透过忏悔皈依以后,最后至心的回向发愿。当然净土忏的好就好在,它所有的忏悔功德,并不是为了追求人天快乐,是要“庄严净土,普与众生,同生安养,”导归净土。
导归净土的过程当中,它有三个重点:
第一个、愿阿弥陀佛从平常的角度,常来护持我,以净光照我慈誓摄我,令我善根增长不失净因。这是你没有往生之前,通过这个忏悔,希望阿弥陀佛能够经常来护持我。
第二个、临命终的时候,能够身心正念,六根分明不起颠倒。临终能够见到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来接引我,一刹那顷往生西方,这是临终。
第三个、是往生以后干什么呢?快速的成就菩萨道的功德——六度的功德,广度众生同成佛道。
这就是我们最后忏悔的三种回向——平时得到阿弥陀佛的护持;临终能够正念分明蒙佛接引;往生以后能够快速的成就无上菩提。
忏悔发愿已。到这个时候再礼拜四十八拜,或者礼拜一百零八拜, 净土忏就结束了。它是先忏悔、皈依、发愿,最后再拜阿弥陀佛做一个收尾。好我们看乙二的破除魔境,最后总结:
乙二、破除魔境
诸位,所有的修行只有一个原则,站在真实的角度来破虚妄,这是最有利的,就是内观真如。先把你的真如本性现出来,先把镜子现出来,再来面对灰尘。这个道理永远是这样子。你不要直接面对灰尘,直接面对灰尘,你这个灰尘就擦不干净了,就越擦越复杂了。
所以我们一开始都要先,就是我们现在要面对生命的现象,面对很多的过去,都没关系。先把生命拉到原始点,回到你的本来面目,把生命拉回到原始点去。诸位还记得吗,你从什么地方来?你说我从轮回而来,那轮回之前呢,你没有轮回之前是干什么?当然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所以处理过去最好的方式,就是把生命拉到原始点。拉到原始点你就占优势了,轮回对你来说就是梦幻泡影,你知道吗。如果你不拉到原始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