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0章 他原来早就“赤化”了  文豪1983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10章 他原来早就“赤化”了 (第2/3页)

沃森引发的舆论感到担忧。他们希望沃森能够低调一点,但沃森觉得自己正在捍卫真理,而且总是拿出余切的《乡村教师》为自己辩护:

    “如果你只有一次机会证明你的开化程度,你愿意外星人来检测的地方是黑非洲,还是中国?”

    在沃森的吹嘘下,《乡村教师》已经快要成了他和余切的定情信物。

    投资人很无奈:“沃森,你着魔了,余切是一个爱国者,他自然要为了他的民族说话。”

    “事实上,余切从来没有表露过对非洲人的歧视,你完全是曲解了他。而且你是一个美国科学家,你为什么总是在为中国人说话?”

    沃森说出了一句名言:“我只是在追求真理。”

    ——

    九月四号,在《日报》的国际新闻上有一条写着:

    《沃森:中国人是世界上智力最高的种族》。

    同一天,《京城晚报》的头版头条刊登了“美国三家药企访华,进行投资的前期考察”新闻。

    六号,《日报》又发文,肯定了沃森在拉投资上的贡献。而且指出“在改开后的这些年,沃森是接待全中国学者人数最多的外国专家,没有之一”。

    这上面甚至说“沃森是中国人的老朋友”。

    余切看到后都惊呆了:好样的沃森,原来你早就赤化了!

    怪不得余切一邀请沃森,沃森就屁颠颠儿的来了。如今角谷静夫、小平邦彦等人都已经离开中国,很少发表评论,那一批欧洲数学家也已经回到欧洲,没什么动静。

    只有这个沃森,话里话外都在怀念中国,他真的是意犹未尽。

    就连文艺界也受到了波及。《十月》这个月要发布的一篇文章里面,就有谢席德的文章《怀念沃森先生》:

    “在乒乓外交事件后,我方开始大量接待美国访问学者,其中詹姆斯沃森先生是最早的一批知名科学家。在今天,生物科学已经占据西方科技论文的六成还多,生物科学是时下的潮流……在这样的情况下,詹姆斯沃森先生是西方生物界的中流砥柱一般的人物,他对华释放出的善意,极大的鼓舞了我们的对外交流工作。”

    余切在编辑部提前看了这一篇文章。

    谢席德是之前提到的曹天晴的爱人,她的丈夫研究生物科学,当年是沃森的同事;而她自己是共和国的半导体之母,还是震旦大学的校长。

    这样的人物都来替沃森说话。

    沃森,你老小子到底还藏了些什么?

    张守任说:“余切,这是我们从《科学报》转载来的,那上面还有更多的资料。”

    余切找人要来了《科学报》有关于沃森的报道,才发现80年起沃森已经频繁和中国科学家书信交流,到81年时,沃森就来全聚德烤鸭店和他的中国老朋友们聚餐,他带着自己的儿子,带着自己的老婆,把整个京城都走了个遍!

    当时正处十二月的隆冬,天气还很寒冷,沃森穿得像个退休的老干部,面对着镜头喜笑颜开。

    他背后是这样一句话: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这句话看上去像是某个随处可见的鸡汤语录,而实际上,这句话出自马克思的《资本论》。

    作为一个美国科学家,沃森从事工作的前几年,全美迫害红色分子的麦卡锡主义才结束不久,科学家们人人自危,生怕和红色沾上关系,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沃森,竟然能在访华后为这句话站台。

    这时,余切再想起沃森古怪的智力测试题,居然感受到了一种良苦用心。

    沃森用了一种他成为“小丑”的方式,牺牲了他自己的名望,大大的宣传了中国人在接受高等教育上的潜力。

    还有他在燕大附小对小学生的笑容,“沃森爷爷”戴上红领巾后含泪的双眼……他原来是真心喜欢这个地方。

    余切对沃森的态度也发生了两级反转,他一开始觉得沃森人嫌狗憎,对他有一些利用的想法,现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