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4章 《朝闻道》(改)  文豪1983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14章 《朝闻道》(改) (第1/3页)

    这两周余切替胡岱光代课,上《外国经济史》。

    这是余切的长处,他引经据典,时而谈论起二战时期的凯恩斯,时而说到年初来华的舒尔茨……对未来经济学可能的发展方向,余切也有见解。

    第一堂课下来,学生们就对余切很喜欢了。纷纷向学校写信,希望由余切来长期担任这堂课的教师。

    因为胡岱光说话有口音!

    老胡讲课用的是川话,而且他口音很重。令燕大的很多学生听起来云里雾里。

    其实,现在不少燕大“大师”们都这样。学生很喜欢他们的人,却未必喜欢他们的课。

    余切依稀还记得,当年胡岱光上课提到“斯密革命”、“凯恩斯革命”等等经济理论时,说的是“gai ming”,这是非常偏僻的说法,就连余切这个川省人也没听明白。

    有一次,胡岱光讲到英国经济学家斯拉法,他突然眼睛放光,提高嗓门,说“剑桥大学的斯拉法,用三十年写的《用商品生产商品》,不到一百页,真是惜墨如金呀!”

    说完,胡岱光就当场大笑起来,结果底下几乎没有人发笑。

    因为同学们并不清楚什么是“细米玉金”,也不清楚什么是“一伯耶”,正在互相询问当中。

    余切讲到这个剑桥大学的“斯拉法”时,他直接在黑板上写下“P. Srafa”,又用纯正的英文复述了一遍斯拉法的著作,再画上树状图,讲起了斯拉法启发的新剑桥学派,斯拉法对马氏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产生的影响……

    兜了一个大圈子,最终又神奇的绕回来。

    这一套下来,学生都被征服了。

    又上了第二堂课,余切谈到斯拉法通共,他和意大利革命者保持密切友谊。

    同时,斯拉法又曾担任凯恩斯的助手,间接缔造了在其理论下指导的“罗斯福新政”——这代表拯救资本主义最强国的经济政策,其实是偏向于红色意识形态的。

    两堂课下来,余切通过讲故事,把近代的经济学理论梳理清楚。

    这代表什么呢?

    余切谈到了近年来的变化:“以古论今,在今天,则代表‘市场’和‘计划’并不是一对互斥的词汇。”

    “当年,罗斯福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带领美国经济走出泥潭……我们现在能不能成功呢?我不知道,但这可以启发我们,使我们不要用一根思维去想事情。”

    这第二堂课下来,学生们已经快要认定余切。

    他们堵在教室门口道:“余老师,请你留下来吧,你再多上几节课!”

    余切当然拒绝了,好说歹说把学生们劝走,但胡岱光好不尴尬,特地来办公室吐槽:“这些学生有了你,就忘了我,唉。”

    余切道:“胡老师你最先引进西方经济学,在这方面居功至伟……无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你的贡献。”

    “余切!我们是什么关系了?你就不要和我打官腔了。”胡岱光意兴阑珊道,“我以后没办法再做什么更深入的研究了,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像是最近农发中心的林一夫……他在京城近郊大搞智力测试,我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可他却很有道理咧!”

    林一夫之前提到过,他打算把智力也作为他的研究因素之一,没想到他竟然搞的这么快。

    看来,林一夫也干了!

    在之前的所有劳动经济学研究中,都默认劳动者具备相同的劳动素质、技能和智力,而实际上当然并非如此。

    可为了便于构建理论,大家都这样假定。

    比如英国人能做的,德国人也能做,俄罗斯人也能做……最终都能实现工业化。

    只是沃森的一系列研究让林一夫惊觉,真实的世界可能并不是这样。在一些地区,智力会成为阻碍或者促使其发展的显著因素。

    余切近来写缺乏素材,有心找林一夫交流一番。他来建国门东路的农发中心,正巧碰到林一夫的老婆陈芸也在。

    “哟!余老师!现在是余教授了!”陈芸恭喜余切。

    “你也可以做教授啊,你是美国来的教育学博士!”

    “我?”陈芸指着自己,摇头道,“我还是不了。林一夫他的身份……容易让人怀疑他,我要是再积极求进,努力往上爬,大家对我们这一家子都有意见了。”

    “林一夫,你也这么认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