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9章 基金会  文豪1983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19章 基金会 (第2/3页)

金?”

    “方便嘛。”

    “我们没这样的先例啊!”

    “你们马上就会有的。”

    “这个事情要走流程,我说实话,我决定不了。”

    “那你别决定了,我直接去见你们领导,怎么样?”

    ……

    两小时后,余切离开建国门东路,这大堂里面的人议论纷纷,怕是马上就有小道消息要流传了。

    果然,下午艾风就来燕大找到余切。

    艾风是《经济日报》的大记者,采访过诸多政、企人士,上层关系很深。

    他笑道:“余老师又有什么名堂要搞?”

    余切和他说了燕大发生的这些事儿。又道:“个人基金会就起这种毛细血管的作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慈善项目,时间窗口很短,资助对象也很少,却不好不做。有能力的话,最好做一下。”

    “你讲得对!”艾风递给余切一根烟。

    “我不抽。”

    “唉,作家不抽烟,就像是市场经济却不许讲资本增值,当然可以,就是有点奇怪。”

    余切哈哈大笑。

    艾风是个“市场派”。他在“市场”上走得很深,譬如他觉得国企可以把闲置资金用于资本运营——比如投资民企,拿去给产业资本放贷等等。

    这些观点比余教授的想法要大逆不道得多。

    85年,艾风写了一篇反映收入分配的激励文章《面对生活不等式》,鼓励人们正确看待“不等式”的问题。这是一篇鸡汤性质的通讯文章,他早已观察到富人开始变得很富裕了这一现象。

    “好,好!”艾风道,“我正要写分配方面的文章,我以为你就做了一个好表率!有钱了,就要做好事,不要等社会来逼你做好事。”

    接下来的几天,余切只管等待。

    因《朝闻道》发表在《人民文学》上,余切拿了一笔稿酬,这篇全文十多万字,王濛力排众议,按照四十块钱每千字价格来结算的,于是余切的稿酬高达六千多元。

    这高吗?

    高,也不高。

    王濛打电话和余切道歉:“我们远远比不过国外的稿酬,只是别人的十分之一,甚至几十分之一。甚至不如福门托奖的奖金,那可是五万美金!真是对不住!”

    作为文学界的goat,王濛之所以感到羞愧,是因为这两年变化十分大。自余切在宝岛《联合文学》拿到四万六千美金的天价稿酬后,作家纷纷走向海外,接着被海外的稿酬震惊得瞠目结舌。

    新一轮的稿酬变革开始了。

    因为涉及到自身利益,这些长期生活在计划经济体系的作家们,用很短的时间搞清楚了“合同,版税,代理,佣金”这些东西,变得相当精明。

    他们一下子意识到,曾经计划经济年代的稿酬体系,对他们这些成名作家而言很不利。和吃大锅饭一样,就算你做到了大作家,了不起二十块钱每千字,而一个厉害一些的文学系新生,他也能拿六到二十块钱,没有区别。

    而且因各种原因,稿酬和意识形态相关,总是呈现钟摆一样的巨大震荡。

    写长篇《李自成》的姚雪银,他第一卷46万字,写成于1963年,拿了两万块钱稿酬;第二卷八十万字,发生在七十年代,出了稿酬方面的“限薪令”,他竟没有稿酬,只得到生活补助270元。

    搞笑的是,他爱人帮他的打字,反而拿到了350块钱的报酬。

    出版社实在是觉得姚雪银太惨了,送了他许多套样书作为报酬——不多不少,正好250套!

    然后姚雪银就崩溃了:我每个月只有四十块钱的基本工资,又无稿酬,让哥们怎么写下去?

    当八十年代,稿酬又一次从转向另一端的时候,姚雪银就开始疯狂写了,作家二月河批评姚雪银“给李自成加了太多戏”,“过分拔高了这个人”。

    “不知为何,他简直要把李自成写成完美无缺的领袖。”

    这有可能是姚雪银的个人喜好,也可能是因为新的稿酬制度出来了,姚雪银为了水文,就猛吹李自成了起来。

    王濛谈到现在办杂志的困难。

    “原先我们没有文章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