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3章 里斯本丸号(二)  文豪1983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简介

    第23章 里斯本丸号(二) (第3/3页)

你选择谁,我都不会责怪你,我们还有很多时间来培养友谊。”

    马尔克斯思忖一番,最后说:“我认为卡斯特罗是个不死鸟,风流倜傥的人物;而余切是一团火焰,他生来就是要发光发热的。”

    “这是个什么鬼比喻!”墨西哥作家富恩斯特很不满意,其他人也附和起来。

    马尔克斯不得不道歉。“他们之间本来就是毫不相干的人物,使你们让我非要来比较的!”

    众人在巴塞罗那一家叫“小鸟之家”的餐厅吃饭,寻欢作乐到天亮,所有人都在回忆过去。

    在场的老人曾经都是左翼立场,在六十年代的十多年间,他们团结起来为了社会议题而发声。现在他们虽然不如当年那样亲密无间,但仍然很怀念那一段时光。

    富恩特斯提到,大概是在1971年的时候,当时大家也在这家餐厅吃饭。由于交谈得过于热烈,以至于没有人点餐。

    餐馆老板等待很久后,终于忍无可忍,推门而入道:“你们这里谁会写字?”

    原来,老板以为这些拉美人是因为不会写字,才不点餐的。众人当时都呆住了,不知道如何回答,最后马尔克斯的妻子主动说“我会写字,我来点菜”,才算把尴尬结束。

    要知道,这一群人当中,可有好几个大文豪级别的人物。

    马尔克斯拍手笑道:“你看,西方对我们的歧视是深入骨髓的;无论我们谈论的话题有多么高雅,只要我们还是拉美人一天,他就会以为我们是一群没有文化的乌合之众。如果当时坐的是一群欧美白人,哪怕是一群农夫呢?餐馆老板就不会这么无礼!”

    余切听到这个故事很受触动。

    自他成名以来,这种拉美人碰到的隐性歧视,其实他也碰到了不少。

    譬如沃森谈论“中国人的智力最高,其他人智力更低”会被批判,如果事情倒过来,“中国人是东亚病夫,其他人体魄强健”,沃森就不会受到那么大的批判。

    里斯本丸号事件不也有相同逻辑吗?

    中国渔民冒着枪林弹雨,拯救了英国战俘——当这种好事情是中国人做的时候,国际媒体就失声了,假装看不见。

    而反过来怎么样?

    英国人总是在强调他们打得稀烂的滇缅战役,强调他们在亚洲战场上的贡献,忘记支援过他们的中国远征军;美国人无时无刻不在要求,中国人应当对“驼峰航线”上美国飞行员的壮举感恩。

    这虽然是应当的,可他们的行事太双标了。

    好事是他们做的,就大力宣扬;好事是中国人做的,就一语不发。

    这种默契的打压,就连老莫利这样的当事人都觉得不可思议。

    “各位!”余切拍了拍手,吸引到大家的注意力。

    他主动感谢之前在《朝闻道》的发表上,这些作家表现出的帮助。

    随后,余切提到“里斯本丸号”事件。众人都明白了,他想要宣传这件事情。马尔克斯带头承诺,一定会替余切发声,其他人也一个接着一个答应:“战斗的年代又回来了,如果我这把骨头还有用处的话,我希望能帮到你。”

    又有人说:“还好略萨不在!他需要争取日裔的选票!”

    马尔克斯听到这话后,对余切笑了一下。

    他在聚会结束后,详细了解了“里斯本丸号”事件的内幕,然后道:“这显然是一件真事!为什么?因为他们极度害怕你的文章发表,千方百计的阻拦你。”

    “如果不是他们做的,他们就一定有坏的心思,否则为什么不愿意让真相大白?”

    ——一切都发生的特别快。

    两天后,当余切回到伦敦的时候,墨西哥作家富恩斯特已经在杂志上谈论到“里斯本丸号”事件:“我确信这里有一桩真相被默契隐藏了,他们不想听见沉船下的声音。”

    马尔克斯也在报纸上说:“1942年,在西太平洋的中国沿岸,曾经发生过一起不为人知的沉没事件……”

    余切和角川书库签订了正式的协约。他要求“里斯本丸号”事件,必须一字不差的发表在日本,否则他便会随时收回。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