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令人难忘的1988 (第3/3页)
戴安娜立刻走回去,买了一份纸船,在那上面写下“威廉”和“戴安娜”两个名字,又写下“上帝保佑英国皇家军团——致敬他们在1942年中国东海的勇敢之举”。
此时,纸船上还有一些空白,她问威廉:“你还想写什么?”
威廉脱口而出:“感谢东方余。”
戴安娜也真就写上了这句话,她把纸船投到泰晤士河中,眼看着纸船飘远。
——
《里斯本丸号》的大结局带来了深重影响,许多欧洲媒体都对这一进行全文连载。各路名人纷纷在报刊中,写下了对里斯本丸号事件的评价。
拉美几大天王全都站了出来,马尔克斯认为“这是另一件机场大屠杀一样的重磅新闻,只是这一次它没有那么迟,也没有彻底陷入到黑暗。”
顺便宣传了一下自己的新作《迷宫中的将军》:“和余切一样,我同样写了一本纪实文学,只是在这里的版面太小,我来不及将这一贴上来。”
智利前总统的侄女阿连德,又一次在《纽约时报》上发文:“余切正在走上新的高度,他不再专注于技巧,而是直面这个社会真正的矛盾,发掘出真正的隐秘。”
西班牙本地有位作家卡米洛·何塞·塞拉,母亲是英国人。此人不请自来,特地在西班牙当地的《国家报》上道:“余切就是我想成为的那样的人,他很有活力,而且敢于斗争。”
拉美作家们所形成的舆论狂潮,带来了两个令人震惊的影响。
一个是远在秘鲁的略萨,他因为这件事情涉及到日裔,选择闭口不言,这破坏了拉美作家当中的默契,许多作家和他绝交。也让略萨在政治光谱中,从一个左翼走向了右翼,这是他一次标志性的选择。
这事儿看起来似乎没什么破坏力,实际上略萨的“总统梦”破碎,和他令人惊愕的巨大转变不无关系。他不再是一个被值得信任的作家。
略萨多年写作积累下来的名望破灭了。
马尔克斯也经历过这种“千夫所指”的时刻。
他写信来告诉余切:“六十年代,我们一起创立了《美洲之家》杂志,对那些社会上的议题大胆提出意见!古巴革命成功后,卡斯特罗要关闭《美洲之家》,作家们联名写信反对卡斯特罗,只有我没有签字,我认为大家反应过于激烈……于是我被排斥了,他们不和我说一句话。”
“一直到我拿到诺贝尔奖,我才再一次感受到那种追捧,我的名誉也因此被洗刷。”
余切目前还没经历过“千夫所指”的时刻。他只能从马尔克斯这段话中推测出“只要你赢得够多,再怎么糟糕的恶名,都可以洗刷出来。”
这是个赢学世界。
只要赢得够多,敌人都可以来替你唱赞歌。谁能想得到,将来的数位美国总统,都是马尔克斯的书迷呢?
另一个是传闻中新的“权力次序”被确定了。
众所周知,在西语作家圈中有一个松散组织,卡门喜欢在其中扮演教皇,马尔克斯是“外星人”,他是goat;略萨是“班级第一名”,他是副goat。
其余的作家们,根据各自的影响力,被定级为“红衣大主教”、“大主教”、“神父”等等……虽然是戏谑之说,但也可以看出,在作家群体中,谁是真正的一呼百应,谁有真正的话语权。
如果说上一次沃森的种族歧视,还不能看出什么的话,这一次《里斯本丸号》出来,彻底证明了余切在这一阵营中的地位。
知名“余吹”金介甫激动道:“我们看到了余真正的影响力。如果我也在这个神秘组织中,我会看到他走在最前面,考虑到略萨已经崩塌,马尔克斯疑似半隐退……余切开始成为第三世界作家代言人。”
金介甫只觉得自己没跟错人。
余切善于斗争,敢于斗争。有机会了也愿意上位。
沈!不要再和我游历长城了,我怕余切误会!
余切和内向的沈聪文不同,他拿到了中国人“谦逊”品质的对立面,“侠义”。而这两者都是中国人的品质,金介甫研究中国文学多年,他自然知道这件事情。那种古老血脉,在余的身上唤醒了。
但这些都不是新年最震撼的事情。
1988年,新年伊始,一个震惊的新闻传来:戴安娜王妃,以及她的孩子,在新年祝福中并未表达对查尔斯王子的祝愿,而是把这一祝愿送给了八竿子打不着的“东方余”。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