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7章 你们真是害苦了我!  文豪1983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37章 你们真是害苦了我! (第1/3页)

    南方港地,《东方日报》上刊登了这一新闻。

    名为《余切捐献内地稿酬:慈善第一人》。

    作者是武侠家温瑞安,他直白道:“捐款一事,在文化界历来流行;港地这边文艺界人士捐款占总捐款约6%到9%,远远超过所持有财富比例,此乃华人社会的特色。”

    “然而文化界人士虽然捐款,却害怕留下名字,更不愿亲力亲为,我把这称之为‘文人假清高’的怪现象!余切好就好在开了个好头,其他人也知道怎么做了。”

    说到情深处,温瑞安甚至用一句“做慈善一定要懂慈善”来形容。

    查良庸在自家豪宅看到这篇文章,心里也对余切服气起来。

    他多少对大陆有些了解,个人慈善基金这种事情,只怕是余切以一己之力推动,他未必得到什么好处,如若出了什么差错,反而惹得一身骚。

    这便是为什么文人捐款,向来不愿亲力亲为。

    因为他们首先要求得“名”,有一个好的公众形象,慈善还是次要因素。

    查良庸问自己老婆李乐怡:“当年我和余切电视辩论,虽然我辩不过他,其实心里面很不服气……现在看来,我还是错了。”

    “你到底错在了哪里?”

    李乐怡比查良庸小很多岁,看起来简直天真浪漫。

    查良庸没什么防备,实话实说:“一个是九龙城寨一事,他看的比我深,港英政府迟来的拆迁补偿是小气候,其作为华人社会团结标杆是大气候。”

    “还有呢?只有这几句话吗?”

    “当然还有了。”查良庸道,“这个基金会的成立,说明他是真心关爱同胞。他不是一个虚伪文人,那种到处靠骂战来成名的俗人……他比李傲那种人强了太多。”

    李乐怡一听就笑了:“原来你还是对余教授有意见,我以为你早就放下了。”

    放下?

    查良庸心头发苦:我生平丢了大脸,被人戳脊梁骨的事情不多,哪能说放下就放下?

    他可是毁了我的政治前途!

    自那之后,查良庸只晓得江湖之远,不晓得庙堂之高已经成了社会共识,人人都觉得他从政眼高手低,最好还是写他的去吧。查良庸自觉羞愧,早已辞去了港地委员一职。

    下午,他的朋友杨振宁上门拜访,两人喝茶、下围棋。

    查良庸问道:“你不是应该在讲学吗?怎会来特意找我?”

    “我太久没见你了,特意来和你玩一阵子。”

    不久后,杨振宁提出“我打算在《明报》上写篇文章,不知道你允不允许?”

    “我早已经不再管理《明报》了,你无需来问我意见。”

    “这次不一样!”杨振宁说。“我要写的文章,和余切有关系……你和他之间的关系,算是半个死对头了。我在你的地盘写他的文章,要问你的意见。”

    “你也要写他那个慈善基金会?”

    你果然知道!杨振宁露出这个表情。

    随后,杨振宁甚至劝说起查良庸来。“将来余切再来港地,我希望作为你们的和解人,达成你们的世纪大和解。他既年轻,又受人喜欢,你永远也搞不过他的。”

    查良庸无可奈何:“你们都写吧,何苦来问我?”

    杨振宁就在港中文的办公室写文章。

    他在港地有两个身份,一个是港中文教授,另一个是《明报》的特约撰稿人。杨振宁其实很擅长写文章,也善于游说政界、商界大佬,他经常将自己的想法写成文章,拿到更多人的支持。

    两弹一星宣传和杨振宁有直接关系(他认为)。80年他回国见乔公,提出建议:把这些功臣的名字公布出来。

    乔公问:这样搞有什么好处?

    杨振宁说:国外都已知晓,反而中国内部神神秘秘,国防科技条件很艰苦,苦熬一辈子却被湮没会打击年轻一代投身这个领域的积极性。

    乔公应允了。

    于是,他的老友邓先得以在生命末年对家人实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