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78章 老司徒亲自出手  华娱之学院派大导演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简介

    第478章 老司徒亲自出手 (第3/3页)

了胶片摄影机的操作习惯,目标用户是习惯胶片工作流程的摄影师。

    D-21本身是一个摄影机机头,要组成一套完整的工作系统,还需要外部记录单元、取景器、镜头、电池系统、跟焦器、遮光斗等等。

    一套完整的D-21,包括一系列外部单元,目前大概需要30万美元左右,比一套完整的CineAlta F35要贵一些。

    目前的形式很明显,不仅是数字与胶片竞争的最激烈的时候,还是数字摄影机之间竞争最激烈的时候。

    所以,占领市场,成为主流,是这些大厂最重要的目的。

    而像曹阳这种影响力极大的导演,对他们这些数字摄影机大厂来说,重要性不言而喻。

    老司徒这几天不知道是压力还是什么原因,思路清晰,如有神助。

    他参考了2007年德国公共电视台制作的《华夏边疆》,1990年代德国电视二台的《假日专题》,1985年东德电视台与央视合拍的《长城内外》,结合国际视野与本土文化深度,突出“食物作为文明对话载体”的核心价值的策划方案。

    《华夏边疆》聚焦华夏边疆地区的多元民族文化,首次系统拍摄地方饮食场景:喀什夜市烤馕、云南傣族竹筒饭、广西壮族酸汤鱼等,串联起族群身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假日专题》中穿插过京城烤鸭、羊城茶楼等,不过内容多为旅游宣传导向,缺乏文化深挖。

    《长城内外》则有些特殊,其中“河北农家宴”段落详细拍摄了驴肉火烧制作流程。

    老司徒的这个方案,突破传统美食纪录片的地域限制,通过科技考古与饮食人类学方法,构建“食物全球化史”的新叙事范式。

    既保证学术严谨性,又增强视觉戏剧性。

    当然,这个方案的构建,老司徒也结合了曹阳“吹”的那些牛逼,尽可能的包容了一部分内容进来。

    “妙啊!”

    又看了一遍自己这些天的成果,老司徒不由得拍案而起,忍不住自得起来。

    他敢拍胸脯保证,这个策划方案若是能全部落实,即使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也是不可多得的。

    只不过有点可惜的是,在设计这个方案时,他一时上头,光顾着“宏大”叙事了,反而忽略的制片成本。

    老司徒预估了一下,这个纪录片若是认真拍摄,大概能制作出6到8集的一个系列,但成片成本估计要达到惊人的800万左右。

    要知道目前的行情,一般的纪录片一集也就10万左右,而财大气粗的央视的一些大型精品纪录片,大多也就20万到40万之间。

    而老司徒命名的这个《重走风味丝路》的纪录片,一集预计就要100多万的拍摄预算。

    他又仔细推敲了一遍分集设计的《小麦西行记》、《香料迷途》以及《发酵的文明》,感觉哪里都不适合缩减预算。

    可一部作为纪录片的毕业作品,需要800万预算,这真有点说不过去了。

    要知道,不要说纪录片了,如今国内电影市场虽然发展势头很好,但800万在国内也已经是不小的一笔预算了。

    也就那少数几个大导演的投资才能动不动上千万甚至过亿,八成左右的国内导演,能拿到800万投资,做梦都能笑醒。

    “算了,把方案给曹阳看一下,以他的名气,就算是毕业作品,就算是纪录片,想要拉到投资也应该不难,让曹阳自己决定吧。”

    老司徒自语道。

    这么好的一部策划方案,他实在是不忍心砍掉任何一部分。

    “《重走风味丝路》,妙啊!”

    放下了预算的顾虑,老司徒看着策划方案,再次忍不住咧嘴笑了起来。

    这个纪录片若是拍成了,大概率是能卖给星级电视台的,就算是央视,它的科教频道或记录频道,也不是不可能。

    不是说卖给这些频道能卖多少钱,而是卖给这些频道,就相当于一种认同和肯定,证明这部纪录片是质量上乘的,是成功的,是对纪录片的一种肯定。

    拿起电话,老司徒迫不及待的给曹阳打去。

    “曹阳,是我。”

    “哦?你的纪录片策划方案也搞好了?”

    “好啊,好啊,这样吧,明天咱们去学校,让我看看你的策划方案,评估一下,可行的话,咱们就按照方案做。”

    老司徒笑着挂掉了电话,他明天要给曹阳一个惊喜。

    “嗯,明天还是要注意点说话方式,就算要否掉曹阳的方案,也不能太直接。”

    老司徒想着明天该用什么语气说更委婉一点,然后再把自己这个绝妙的方案交给曹阳,让他知道,姜还是老的辣,他的老师在剧情片领域,可能没他的成就高,但在纪录片领域……哈哈!

    他对自己的这个策划有着绝对的信心。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