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81章 感激  华娱之学院派大导演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481章 感激 (第1/3页)

    《舌尖上的华夏》虽然是只有7集的纪录片,但拍摄所涉及到的美食以及场景,却是很复杂的。

    可以说是足迹遍及了整个华夏,从南到北,从西到东,范围极广。

    纪录片跟电影有所不同。

    纪录片其实更接近电视栏目,它的播放形式、固定时长、标准化结构,都带有电视栏目基因。

    因此,国内大多数的纪录片,都会有个总策划。

    例外的情况也有,比如一些小投资独立作者型纪录片,还有一些单集的低成本系列短片。

    不过,这些纪录片即使没有总策划,一般也有个类似的机构行使总策划的作用,比如总编室等。

    在一些规模大点的纪录片中,都有总策划总导演,而掌握剧组大权能代表剧组的,是总策划,而不是总导演。

    总策划负责策划整部纪录片,宏观把控纪录片走向。

    总导演是具体执行人。

    用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总策划是电脑的操作系统,而总导演则是具体的应用程序。

    当然了,很多的纪录片,总策划本身就兼任总导演。

    曹阳也是《舌尖》的总策划和总导演。

    下面还有具体执行的导演,也就是按照总导演的规划干活的导演。

    最初,曹阳是打算把拍摄分成四组。

    他自己掌控一组,拍摄一个单元,也就是一集的素材,剩下三组按照要求,分别拍摄两个单元的素材。

    具体做法就是,他先把几组集合起来,让那三组都先跟着他,看他怎么拍摄那一个单元,熟悉了他的拍摄方法后,就让那三组各奔东西,拍摄剩下的六个单元。

    为此,他在数字摄影机的选择上,作为主力摄影的索尼CineAlta F35要了三台。

    不过,在阿莱知道曹阳需要用到数字摄影机时,主动联系程建业,送来了两台他们研发的最新ARRIFLEX D-21摄影机。

    ARRIFLEX D-21的性能不比索尼的CineAlta F35差,再加上如今还名气不大,但今后会成为主流的RED ONE也有两台。

    曹阳就改变了主意,决定直接分成六个拍摄小组,除了他之外,再分五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主题,这样在制作的时间上,还能再缩短一些。

    之所以是六个小组而不是七个,是因为曹阳先拍摄一集时,会让其他所有人都跟着,按照他的风格拍摄,以便形成统一的风格。

    然后,他再跟剩下的五个小组,每个小组再负责一集的素材拍摄。

    也就是说,他总共要拍摄两集的素材,而其他小组只需要拍摄一集的素材。

    既然除了曹阳这个小组之外,还有五个拍摄小组,那就需要设立五个导演负责具体拍摄事宜。

    在每个小组导演的选择上,曹阳先定下了几个他的固定班底作为小组导演,顾常卫、宁昊,还有一直都跟着他的副导演柳杉和李明义,这就四个了。

    剩下一个,其实老田是最好的选择。

    田庄庄作为老司徒的学生,是“稍微”继承了一点老司徒的衣钵的,他拍过纪录片。

    在老田刚解禁的第二年,他拍了纪录片《茶马古道·德拉姆》。

    《茶马古道·德拉姆》是老田执导的第一部纪录片作品,也是华夏第一部使用“高清”数字技术拍摄出来的影片。

    为了拍摄记录滇西北怒江流域原住居民的生活现状,他率拍摄团队沿怒江而上,一路上风餐露宿,屡历惊险,随马帮徒步至察瓦龙,再原途返回。

    这五十多天的古道之行,让老田瘦了十几斤。

    这部《茶马古道》制作出来后,老司徒当时对老田是极其满意,认为他跟自己还是学了一些“皮毛”的。

    嗯,至少有那么两三个月,没骂过老田。

    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让曹阳有些可惜的是,老田被他推到《建国大业》去当导演去了,如今《建国大业》正在拍摄,老田肯定是没办法给他当纪录片导演了。

    不过,在老田知道这件事后,就给曹阳推荐了他的另一个学生,北电管理学院的青年教师张奇。

    老田算是张奇的老师。

    老田告诉曹阳,张奇曾在2000年,就做过央视12集大型文献纪录片《共和国外交风云》的编导和摄影师,对纪录片有着独特的认识。

    曹阳查了下张奇的简历,他是中传电视系的,毕业后进了央视做了摄影师,从事的全是做纪录片工作。

    《共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