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51章 首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是……  激荡1979!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451章 首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是…… (第2/3页)

而在若干年后,头上顶着茅奖作品的名头,起码会比同时代的作品有更好的销量,当然,能否经受住历史的考验,在几十年后仍被读者追捧,这就难说了。

    大部分获奖作品都是写的这个时代,是有时效性的,所描写的故事,刻画的情感不再被后来人所感同身受。

    当然,有大热影视作品改编又是另一回事儿了。

    但起码现在,当茅奖名单公布后,新华书店里这六部书立即迎来了抢购潮,很多书其实还都有存货,但六部书里面销量最好的《人间正道是沧桑》是真的没有了,所以人民文艺出版社立即开始了又一次的加印,这次直接来50万套。

    50万销量那可是很多书的一辈子。

    哪怕都是获奖作品,在故事性,传奇性做得最好的《人间正道是沧桑》也是最好卖的。

    ~

    王硕进了新华书店,看到汹涌的人群他嗤之以鼻,并没有跟风,而是买了一本魏明的中篇《阳光灿烂的日子》,之前是在杂志上看的,现在买一本收藏一下。

    这书常看常新,非常值得回味。

    如今全国各地都掀起了个体经商浪潮,喜欢赚钱的王硕觉得写来钱太慢,死工资也没意思,于是辞了职跟朋友石小满合伙开了一家烤鸭店,这要是弄好了,3000块算什么,三万块也是他。

    不过他认识的一个朋友马卫都如今成了《青年文学》的编辑,为了找王硕约稿,把他吹得天花乱坠。

    恰逢茅奖结果出炉,马卫都又找上来了:“我的王老师啊,你还得写啊,下一个魏明就是你!”

    他拿着报纸,指着魏明的照片:“你瞅瞅,多么意气风发,还有3000块可拿,3000块你得做多少鸭子啊。”

    “去去去,不写不写,别挡着我做鸭子,我要把这家烤鸭店做成烤鸭界的东方新天地。”

    ~

    他不写,有的是人写。

    海盐县的牙医余滑看到了《人民日报》上关于首届茅奖的消息,除了关注那六部,他最关注的还有那3000块奖金,他反复看了好几遍,确定是每人三千,不是六个人分三千。

    “三千啊,有了三千块我还用上什么班啊!”

    写太好了,余滑不再犹豫,把自己已经写好的短篇《第一宿舍》直接投给了文学刊物最高殿堂的《人民文学》,他势要做魏明第二!

    余滑此举多少有些不自量力了,不过刘振云可是准备的相当充分。

    进入《中国农民报》工作的他继续磨练自己的笔杆子,并提前写出了他的短篇代表作《塔铺》。

    这篇他已经修改润色了许久,也是奔着《人民文学》去的,讲的是一个复员军人回乡后参加高考复习的经历。

    刘振云也是一个复员军人,所以这篇有一定的自传色彩。

    但他还是不放心,想着魏老师这不是回京了,走着,去看望看望他。

    最终刘振云在母校找到了魏明……的摩托车。

    魏明正在参加函授教育的答辩。

    他还真的写了一篇毕业论文,题目是《电子计算机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他希望北大能采购一批计算机,并将国外最新的条形码技术应用到图书管理中,从而优化学生们借书还书的过程,也能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魏明同学,你是怎么产生这个想法的?”图书馆的谢道渊馆长问。

    魏明回道:“我曾去过美国,在洛杉矶和纽约这些大城市的商场,已经开始逐渐普及商品条形码了,只需要用机器上扫一下,就能出现商品的信息和价格,非常方便快捷。”

    实际上最早的条形码商品出现在8年前的俄亥俄州,因为需要投入很大成本,虽然一开始推广受到了极大阻力,但随着其带来的巨大效率提升和成本节约,条形码迅速从超市蔓延到各行各业。

    比如物流和仓储,制造业和医疗保健业。

    “听我的英国编辑说,从今年开始,英国大部分出版社开始在他们出版的图书上印上一种专用的、基于ISBN的条码。”

    在图书条形码应用上,英美两国都是先驱,而现在英国走的更快一些,1982年被认为是图书条码大规模应用的起点。

    不过把条形码和图书馆的库存和借阅应用到一起,目前英美两国都还没有出现,魏明的观点也算是非常新奇了。

    图书馆学系的系主任庄守经老师笑道:“难怪今年从法兰克福买回来的那些英国书后面有那个东西,原来就是条形码啊,我们这些老东西真是落后了。”

    这也坚定了他要把学生送出国学习的想法,魏明只是出过两次国就有这样先进的想法,如果能多送出去一些学生,哪怕十个只能有一个带着先进的想法回来,也是好的啊。

    随后他看向谢道渊:“谢老师,要不咱们也申请经费买两台计算机试试看。”

    谢道渊无奈:“买了谁会用啊,而且这个东西太贵了。”

    魏明提出:“现在确实不好用,不过方正公司正在研发汉卡,到时候计算机的应用门槛将会大大降低,至于买计算机的钱,可以由我来出。”

    总是请假请假,一年中正经班儿没上过几天,魏明对单位是心中有愧的,总想为单位做点什么。

    谢馆长和庄主任对视一眼,笑着摆摆手:“怎么能让你出呢,我们先申请经费。”

    魏明的论文自然是满分通过,这份论文别说跟其他函授班同学比了,就算比之本科班的同学也要高了好几个层次,这是直接从科学技术层面碾压的,而大学生们还在考虑用什么数学模型让同学们找书更便捷。

    虽然魏明论文里提出全国推广图书条形码,建立标准,让每一本书都有一个身份证明的提议还有些过于超前,但这未来或许真能实现。

    关于魏明这篇论文,两位老师准备放到校报上发表,还有《计算机世界》也要投一份,感觉以后图书馆学和计算机领域会有很深的羁绊。

    谁能想到魏明在本职工作、发展写作导演写歌副业的同时,竟然还不忘学术上的探索。

    如今拿到了函授本科文凭,真的可以来图书馆学系考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