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六章 火力全开,奔赴戛纳 (第2/3页)
始远征港台,进入到他们的核心舆论场。
网友【京城刀马旦】在香江的高登论坛和推特发帖,梳理了黄球生历来的劣迹,譬如参演《无间道2》票房惨淡后攻击内地观众不懂电影、不懂艺术等言论,驳斥他天生就带着BBC滤镜。
网友【二十年小天鹅】在雅虎的奇摩评论区表示,香江的电影精神也可能是双标精神,不然当年邵氏封杀李小龙的时候,现在这帮自由斗士在哪里?继而又扒出了2005年香江导演王晶公开批评金像奖“偏袒港片排挤合拍片”的旧闻,直言金像金马是坐一桌的。
这些都属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反驳话术,但更多的是支持路老板的内地影迷和“部分港台观众”的肆意口嗨对骂。
总归翻来覆去是一些什么洋鬼子、土包子的互相攻讦,难登大雅之堂,但也异常真实。
随着两岸三地关于路老板和问界、《球状闪电》等话题的热议进一步升级,微博上很快出现了一条名为“内地草根影评人出征港台”的热搜。
很多发迹于夜航船、圣城家园、西祀胡同等草根论坛的影评人看不过眼,开始爬梯子到外网去为他们心目中的好导演发声。
其余方面不论,说对于中国电影和产业的贡献,只要不是蠢或者坏,作为真正热爱电影的人,都很难对路老板有什么太过负面的评价。
即便是这一次他旗帜鲜明地不看好万哒出海,有些不知道他真实用意的拥趸,宁愿捏着鼻子讲一句这是正常的“商业竞争”,也要为他站队。
于是这一大批比较专业的电影发烧友和草根影评人,开始有理有据地用双语在港台论坛与网路上发声。
影评人顾小白在湾省最大的电影板块PTT影视版发文:《请问黄建业教授,湾省电影的“多元生态”为何走不出海岛?》——
在您主导的多元评价体系下,为何湾省本土电影的市场占有率常年徘徊在个位数?除了偶尔的《海角七号》式奇迹,大部分台片连本土观众都无法吸引,这种‘多元’是否只是一种小圈子的自娱自乐?
湾省顶尖的电影人才,从李安到魏德圣,其成功之作《卧虎藏龙》、《赛德克·巴莱》无不依赖大陆市场或资金支持。如果金马的多元如此有效,为何顶尖人才必须西进或北上才能实现抱负?这难道不是多元评价体系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的证明吗?
路宽导演推动的工业化,目标是让华语电影能规模化、可持续地生产高质量产品,与好莱坞在全球市场竞争。
而金马奖所守护的多元,似乎更倾向于作者化、小众化的表达。两者本可并行不悖,但黄教授将两者对立,是否暴露了您对电影产业规模化和国际竞争力的无力感,只能以艺术之名固守一方小天地?”
一向亲香江电影的魏君子在高登讨论区发布长文:《数字下的真相:对比问界战略与香江电影的困境》——
香江影人常怀“东方好莱坞”之梦,但请看数据:近五年香江本土电影年产量已降至20部左右,票房冠军常被好莱坞碾压。昔日邵氏、嘉禾的龙头之争是强强对话,而今天批评路宽“定于一尊”,更像是在行业整体萎缩下的“弱者抱团”。
反观问界,其收购奈飞布局全球流媒体,是为内容建立直达用户的“超级高速公路”。而万哒收购AMC,本质是购买一条即将被“高速公路”冲击的“旧式省道”。路宽导演的不看好,是基于行业趋势和数据模型的理性判断。
请问批评路宽的各位,香江电影近年除了警匪、黑帮类型反复内卷,可曾在科幻、奇幻等代表电影工业实力的类型上有任何建树?
当问界在打造《球状闪电》时,香江电影是否还在依赖‘老戏骨+旧IP’的情怀消费?批评他人垄断易,正视自身创新乏力难。”
除此之外,还有周黎明、Liar、卫西谛、卡夫卡·陆等等……
港台影人的驳斥,内地网民们的力挺,在两岸三地的互联网舆论场上交织呈现,弹丸之地的反对者们被疯狂涌入的人民群众粗鲁也好、文雅也罢,驳斥得哑口无言,最后只狠狠地撂下一句“我们要联合抵制《球状闪电》”便匿了。
与此同时,从4月初开始,《球状闪电》在全球的宣传活动也拉开了序幕。
除了还未谈妥版权的欧洲及其他地区外,中日韩、港台东南亚、北美的营销工作联袂开启,一场精心策划的全球性文化攻势悄然启动。
这一次的规模之大、流程之复杂、准备之精细,显然又要成为内地、亚洲乃至全世界电影营销的范式!
《球状闪电》的全球营销目标很简单:
在《阿凡达》所引发的全球特效狂热之后,为这部纯粹的“中国硬核科幻”巨制《球状闪电》开辟一条独特的道路,不仅要征服本土市场,更要将其深邃的东方科幻哲学与美学,尝试植入北美、日韩等成熟市场的心脏地带。
在中美两地问界、迪士尼、米拉麦克斯团队的合作下,整个营销战役将要历时近三个月,划分为环环相扣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叫做“叩问未知”,核心目标是摒弃传统科幻大片强调视觉奇观的套路,转而建立一种高深、神秘且充满哲学思辨的初始印象。
4月10号当天全球同步发布的首支“先导预告片”成为了引爆点。
这支六十秒的短片没有一句人物对白,开场是漆黑的屏幕与一行优雅的白色字幕,以庄重的仪式感依次呈现:
“From Lu, Academy Award-winning director, two-time Golden Bear laureate, Golden Lion recipient, and Mastermind of the Beijing Olympics Opening Ceremony……”
“来自路宽,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得主、两度柏林金熊得主、威尼斯金狮获得者、北平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
这段极具分量的介绍,不仅是对其艺术成就的概括,更是一种品质的承诺。
随即画面亮起,呈现的并非宏大的太空场景,而是极具质感的微观世界:
一滴水珠在超高速摄影下呈现出宇宙般复杂的折射光斑,精密仪器上的数值疯狂跳动,一张被烧焦的象棋棋盘纹理清晰可见,刘慈心原著中描写球状闪电袭击的段落以手写体的形式逐句浮现。
周讯饰演的林云只有一个短暂的侧影回眸,眼神中混合着冷静、狂热与难以言喻的执著。
预告片的高潮是一个无法看清具体形态、仿佛由纯粹能量构成的球状光晕,以违反物理直觉的方式划过屏幕,伴随一声撕裂般的玻璃碎裂音效,一切归于寂静,最终打出片名与暑期档上映日期。
国内的线上、线下媒体活力全开,微博的开机报头被《球状闪电》的抽象光影海报占据,话题“#路宽球状闪电#”空降热搜第一,并持续霸榜超过48小时;
问界视频网站的全站弹窗确保每一位登录用户都能看到这则预告;
分众传媒则调动全国数百万块楼宇广告屏,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写字楼、公寓电梯间,实现了一天十多次的高频次轮播。
在北美,合作方迪士尼与米拉麦克斯将其精准投放在Mytube的影视频道首页,并联系了《综艺》和《好莱坞报道者》等权威媒体进行首发报道。
而路宽隐性控制的Twitter平台,则成为了全球舆论的引导引擎,通过算法精准推送,话题“#TheUnseenIsComing”(无形之物,即将降临)被优先展示给全球范围内的科幻迷、科技从业者、物理学爱好者以及艺术电影爱好者的时间线,营造出一种“圈内人必看”的初始氛围。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The Unseen Is Coming(无形之物,即将降临)”是影片的全球主口号,所有海报和营销软文必提的所在。
除此之外,还有副口号:“A New Force of Nature. A New Era of Sci-Fi.”
意为自然新伟力,科幻新纪元。
区域合作方面,盟友的力量也被充分发挥。
在日苯,东宝株式会社在其位于东京涩谷、新宿、大阪心斋桥等核心地带的院线大厅,张贴了极具设计感的概念海报——
海报上没有任何角色形象,仅有一个朦胧的、仿佛透过毛玻璃看到的球状光影,下方是路宽获得的金熊、金狮和奥斯卡小金人标志,以及“东宝公开”的字样,极简的风格充满了日式美学中的“间”与“留白”韵味。
东宝还主动联系了日苯最大的网络论坛2ch的影视版块版主,引导发起了关于“路宽大师继奥运会后首部作品将如何重新定义科幻”的深度讨论帖;
在韩国,盟友希杰娱乐则利用其强大的娱乐资源,在旗下王牌音乐打榜节目《M! Countdown》的广告黄金时段,插播了这支预告片,确保了它能触达最广泛的年轻观众群体。
同时,CJ旗下的有线电视台tvN的《电影漫谈》节目,制作了一期专题,将路宽誉为“亚洲的下一个黑泽明”,详细回顾了他的艺术成就,为影片在韩国的接受度奠定了高端基调。
港台地区则通过问界视频的当地分站,以及与鹰皇控制的本地媒体的合作,重点突出路宽作为“华人之光”的巅峰地位,将影片宣传为“华人科幻电影的里程碑之作”。
但因为前段时间的网络大论战,港台地区的宣传在有心人的对抗下引起了一些小争议。
至此,一直到整个四月结束,《球状闪电》已经成功地在一批核心受众心中种下了一颗充满好奇的种子,它不是喧嚣的宣告,而是一次深沉的低语,邀请人们共同探索那“不可见”的奥秘。
……
四月的营销主题叫做“叩问未知”,五月的主题则直接大喇喇地打出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