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910章 科举出题(上)  打到北极圈了,你让我继承皇位?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简介

    第910章 科举出题(上) (第3/3页)

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养心殿中,李彻用将《大学》开篇的这几句话写在铺开的草纸上。

    随即,目光在这段文字上停留片刻,又拿起笔,在上面又划了几道线。

    于是,这段话被改为:大学之道,____,在__,在_____。

    他正在为会试亲自命题,这也就是所谓的帖经题。

    科举的内容根据朝代不同,一直在变化,但变化也不算多。

    其中帖经便是基础中的基础,就是将经书的内容盖起来一部分,考生一字不差地填上就算对。

    也就是后世的填空题。

    帖经题对古人来说那就是纯粹的送分题,想考出名次,一定要一个都不错。

    但凡错一个,卷子便会被考官无情扔掉。

    而在大庆,由于是第一次科举,李彻是用它来筛选人才的。

    李彻共出了五十道帖经,其中二十五道出自四书,二十五道出自五经。

    四书乃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维系天下的根本,地位至高无上。

    所以前二十五道题,是一定不能错的。

    而且四书字数不算多,其实答起来都很简单,只要是正儿八经读过书的,都能答对。

    若是还能答错,就说明此人读书不认真,做事也必然不认真,也就没有录用他的必要了。

    而五经要复杂一些,字数也更多一些,分别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即便是明清时期科举的卷王,也只会从五经中选择一本研读,考试时也会分为五个考场各自考核。

    这二十五道题的考核可以放宽一些,只要不错太多即可。

    而除了帖经题外,科举中还有一种基础题型,名为墨义。

    墨义就是笔答经义,考校学子对经典的理解,也就是后世的词语解释。

    李彻出帖经题时,还没有离开古代科举的范畴。

    但从墨义开始就不是送分题了,他可就要出招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