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913章 科举开始  打到北极圈了,你让我继承皇位?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简介

    第913章 科举开始 (第3/3页)

躬身行礼,缓步退出了养心殿。

    望着文载尹的背影,李彻也沉默了片刻,才回到桌案后面。

    他也不知道自己的这一步走得对不对,步子迈的是不是有些大。

    李彻很清楚,民主之事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数代人的持续努力。

    或许下一代君王又滋生了野心,下一批朝臣又成为了优越的上层阶级,脱离了民众。

    所以,李彻需要真正的盟友,一批真正的有识之士。

    而这些人,都要从科举之中获得。

    李彻继续将目光投向考卷,帖经、墨义之后,剩下的还有诗赋、经义、策问。

    他不准备将诗赋搬上考卷,不是因为不喜欢,实在是诗赋这东西对治国无用。

    当然不是因为李彻不喜欢诗赋,没有人不喜欢诗赋,那是人类浪漫情感的结晶。

    但是,这种浪漫救不了国家。

    李彻也很喜欢李白,甚至可以称得上崇拜,但喜欢归喜欢,自己若是唐玄宗,也不会用他李太白。

    而经义和策问,就是可以搬上考卷的题目。

    所谓经义,相当于今天的论述文,但内容局限于儒家经典。

    考官从四书五经中摘取一句话或一个命题,要求考生阐发其微言大义,阐述其中的儒家思想和哲理。

    经义就是进一步考察学子的学识,属于正统儒家学子的舒适区,但不是李彻的舒适区。

    虽然李彻脑子里有原主的记忆,对四书五经也有所了解,但距离儒学大家可差的太远了。

    所以经义还是要交给陶潜、文载尹这些大儒来出。

    而策问则不同,相当于后世的申论或政策分析论文。

    考官提出关于经史、时政、治国方略等方面的实际问,要求考生发表见解,提出解决方案。

    例如:如何治理黄河水患、如何整顿吏治、如何防御边患等。

    目的是为了考察考生的政治见解、治国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面的广度,也是科举考试中最高层次的题目。

    李彻思考片刻,提笔写下【如何开民智?】的考题。

    至此,一份副卷便编纂好了。

    李彻阅览了一遍,十分满意,感觉这套卷子比主卷更好,或许一个月后用这套卷子也无不可。

    他将卷子卷好,用印泥封住,随后起身藏在身后书架的暗格之中。

    “怀恩。”

    “奴婢在。”

    “看好这个书架,下面的人进来打扫养心殿时,不许触碰书架。”

    “喏。”

    一月的时光,倏忽而过。

    春意尚未完全褪去,夏天便已经悄然降临,帝都却已被人潮与喧嚣点燃。

    天边刚泛起鱼肚白,通往贡院的各条主干道上,已是人影幢幢,摩肩接踵。

    来自天南地北的学子们,无论出身寒微还是家世尚存,无论年少气盛还是两鬓微霜,此刻都怀揣着同样忐忑的心情,汇成一股浩荡的人流走上街道。

    今日,是新朝首次恩科会试之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