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四章 阵道百解 (第2/3页)
后储存在其中。
就如同压缩海绵一般,能把海绵中的空气排出,使其体积变得极小,而当将其取出时,海绵又会自动恢复成原样。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看似简单的过程,却蕴含着极其复杂的原理。
首先,从微观角度来看,组成物品的粒子之间确实存在空隙,但常规的压缩技术,例如气体压缩,仅仅改变了粒子间的间距,并未真正实现“压缩空间”。
因此,这便需要进一步涉及到操纵量子场、时空结构的技术,就如同虫洞理论那般神奇!
对此,吴文在反复实验中,通过模拟推演发现,储物袋在收取物品时,采用的是分阶段压缩策略。
首先,它会对即将收取的物品进行预测大小等评估,这一步其实也是在分子层面进行扫描,逐层记录物体的结构。
然后,进行层级化编码,将复杂的结构分解为递归的几何、物理规则,例如运用分形算法,以此减少数据量。
最后,完成压缩,将物品收入储物袋中。
而当想要再将物品取出来时,又面临着一个难题——信息熵与还原难题。
压缩与还原的本质实际上是信息处理问题。
物体压缩时需要记录粒子的状态,如位置、动量、量子态等,这就好比构建一个“数据模型”。
而想要取出物品,就如同进行一场还原的逆向工程。
储物袋的制作系统中自带一种智能解压协议,能够自动还原模型,从而使物品结构得以重构。
这就如同将一张压缩成高清像素的照片进行还原一般。
……
随着对储物袋研究的不断深入,吴文愈发意识到,制作这东西所需要掌握的技术,远比他想象中还要高深莫测。
此刻的他,就仿佛是在拆解研究一台高精准的智能手机。
当他打开手机的外壳,发现里面除了各种配件以外,最主要的便是主板上的各种线路。
而主板上搭载的处理器、信息储存器等等,更是深奥难懂。
除了硬件,手机的系统软件同样玄妙无比。
所以,就他手上这个“储物袋”而言,吴文虽然已经搞清楚了一些原理,但距离真正将其吃透,甚至自己也能制作出一个,还差得很远。
这不仅是因为储物袋的制作工艺极为复杂,更是因为吴文自身的知识储备已经有些跟不上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